2008 December

无意识动机驱动我们追求高回报

一般来说,人们了解自己的动机,比如在运动训练时或者准备考试的时候。那么,动机能够以无意识存在吗?比如说那些人们无法报告的东西,是否能作为驱动特定行为的目标或者奖励?法国科学家们用一便士或者一英镑作为奖励来进行刺激(其关系类似于人民币的一分钱和一块钱),并改变作为奖励的钱币呈现的时间,例如呈现17 毫秒,被试根本意识不到刺激奖励的存在,而呈现500 毫秒,谁都能清楚地看到钱的多少,从而对奖励有清晰的意识。使用脑成像技术来测量脑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现,即使被试并没看清(意识到)奖励的大小,也会毫无例外地对高额奖励作出更多的努力来。这种动机效应受基底前脑区域的直接加工,此区域作为期待奖励用以驱动行为的大脑环路的关键点出现,并不需要被试的意识参与。
...

冥想是训练注意力的好方法

1. 冥想有助于注意力的训练
冥想时,人们静静地坐着,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呼吸。随着空气从鼻孔中出入,人们沉浸在自我感觉中。任凭思绪涌入脑海,又轻轻将其拂去,呼吸,拂去。研究发现,这样训练冥想三个月,大脑分配注意的能力将得到大大提高。此研究的首席研究者理察德•戴威森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和精神病学教授,他说,释放思绪的能力使得大脑获得了快速更换所注意的事物的能力,专业的冥想人员比一般人能够更好的把握快速改变的刺激,例如面部表情的变化。
这项研究利用了注意顺脱现象。例如,呈现20 张图片,其中连续的两张间隔只有半秒钟。绝大多数
...

我是怎样战胜教师职业倦怠感的?

我是一名中学老师,现在教高三。都知道高三是最关键的一年,学生学得昏天黑地,老师也忙得焦头烂额。早自习、晚自习、上课、辅导、改作业、批卷子,这样一天天下来,自己就像一台失去控制的机器,虽然累,但就是停不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感觉自己上班没精神,讲课没激情,备课得过且过,辅导能不去就不去,去了也是板着脸。以前那个激情迸发、活力四射的我哪里去了?为什么现在疲倦乏力、气息奄奄,如日薄西山?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中国正进入工作倦怠现象高峰期,工作倦怠已成为社会“流行病”。看来,打心底里热爱教育事业,早就立志为它奉献一生的我,也没能幸免。一天早上上班时,发现自行车胎居然爆了,真是摔个仰天跤还跌破鼻子,要多郁闷有多郁闷。反正不过15 华里的路程,干脆,我步行!这一路上,抬头看,天蓝云白;低头瞧,小草绿茵茵,一种叫“米布袋”的野草开着星星点点的白花,从脚下一直延伸到天边。45分钟的路,没觉出累就到了。没想到这一天的工作状态也出奇地好,备课思路清晰,上课声音清亮,学生们好像受到我的感染,原本枯燥的复习课也上得兴趣盎然。细想一想,也许是这段时间弦绷得太紧了,顾不上招呼大自然,才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死气沉沉。我妈常说,人是地里长出来的泥人,生来就带一股子土腥气儿,抛弃大自然就等于丢了自己的心灵。“春看百花秋观月,夏享凉风冬赏雪”,哪怕仅是为了避免倦怠感,也一定要给自己提供一个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时常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让绷紧的神经好好放松一下。但是,这还不够,远远不够。说到底,就算大自然是一把大扫帚,一时的掸尘,也换不来持续的干净。
...

我是怎样战胜职场倦怠感

在职场打拼多年的人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感受:在早上本应该整装待发去公司的时候,却懒懒地不肯起床;工作时情绪低落,无端地发脾气,也不愿意和周围同事交流沟通;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等等。如果这种感受只是偶尔出现,应该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当你越来越频繁地发现自己对工作没有了激情和热忱,你可能染上了一种叫“职场倦怠”的“情绪病毒”。这种“病毒”的来势虽然不是很凶猛,但是它会像白蚁一样,慢慢吞噬掉你的自信心,让你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所以,身处职场的人对它的破坏力不可小视。面对职业倦怠,你做好应对的准备了吗?

...

品牌与格调

品牌与格调--马婧婧  十多年前,工薪阶层的月工资平均不足千元。即便对于最爱时髦的女孩来说,花二三百元买件休闲服也算奢侈了。至于追名牌,大多数人似乎想都没想过。可是,又有谁能想到,短短十几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了奢侈品消费大国。据高盛公司一项关于奢侈品消费调查的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在全球排名第四,并预计10 年后将提升到第二位。另有数据显示,中国的市场价值为20亿美元,占全球的3%.事实也的确如此,如今花数千元买件衣服、几万元选个首饰,在中国已经不算稀罕事儿了,且购买这些商品的都是一些年纪在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年轻人,足以让发达国家的人们跌破眼镜。
...

微笑的魅力

 

     因我这人平时比较懒,所以总是等稿费单快要过期时才集中去取。这样一来,稿费的总额虽不多,但汇单的数量却不少。每次,我往窗口前一站,里面的姑娘立即起身,伸手接我递过去的汇款单的同时,脸上总露出微微一笑,是那种由内心发出的真实的微笑。每次去取稿费,受到的礼遇一样,那微笑便成了一幅画存进了记忆里。尽管那两个姑娘胸前都挂着署了姓名的服务卡,但我直到今天也不知她们姓名,也不愿去看。她们俩无论谁当班都会一边累计数额一边整理装订我的收款单,大家配合得默契,在整个取款的过程中,只有她们把钱递给我时说一句:“您点点数!”然后微微一笑坐下。大多数情况下,我也只说一句:“没错,谢谢 !”回复她们一个微笑,转身就走。我和她们永远不会走得更近,算得上是同一城市里的陌生人,但每次见了,都会向对方报以真诚的微笑。也许正是两位姑娘的微笑,才让我体会不到邮局储蓄窗口排队的焦虑和烦躁,才不觉得那花岗石地面的生硬和白锈钢栅栏的冰冷。
...

站点统计

  • 文章总数:65
  • 评论总数:0
  • 引用总数:0
  • 浏览总数:5784
  • 留言总数:10
  • 当前主题:RoseBlog
  • 当前样式:default

Copyright 心理健康教育网 http://www.cnpsy.net/xinlijk/ 健康教育咨询  

Design By Z-Blog1.8 Arwen Build 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