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患者对心理治疗的先验观…
患者人们如何了解心理治…
第十二章 心理地图
第十五章   心理变态的预…
第十四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三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二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一章    重性精神病
第十章    身心障碍
第九章    迷信行为与特…
  第二章   变态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
第二章 变态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专业教材 >> 正文
作者:王登峰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7 12:18:38
 

精神卫生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学者比尔斯(Beers·C)在1908年提出,50年代以后被广泛使用,广义的精神卫生不仅指研究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而且要探讨保障和促进人群的?心理健康。根据精神病社会学观点,人们认识到,精神疾病虽对;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但社会本身对心理变态也负有责任,社会缺乏支持和同情,环境不顺利不稳定,重大的社会变动以及都市化、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差别等等社会文化因素都可能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精神疾病的病因。病人的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病态的反映,因此,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应当从病人自身转移到整个社会方面去。社区的精神卫生服务正是心理卫生运动的产物,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体现。美国学者卡普兰,(Caplan·G)等人于1974年开始了社区精神卫生和社区治疗工作,当时服务的内容主要是改善精神病人的生活条件以及!就业和社会福利状况,广设精神卫生治疗机构,建立热心电话、社区精神卫生门诊等危机干预中心,普及和宣传心理卫生知识等。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近十年来有了显著进展,许多城市建立了三级精神病防治网(市、区县、街道),各级精神病防治机构不断完善,工娱站和家庭病床不断扩展,各类心理咨询门诊和热线电话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心理卫生正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一个伟大的事业,受到全社会关注。

 七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观点的整合

 前面提到的有关心理变态病理机制的数种理论解释是历史的发展产物,它们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曾有过巨大贡献,但对某一种理论来说,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在变态,心理的治疗实践中,大多数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种妥协和折衷的观点,只有少数人教条式地坚持一种观点或理论来解释变态心理现象。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深刻理解,逐步认识到精神疾病绝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任何心理异常现象的产生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出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观点整合的趋向。

        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各自有独特的内容,三者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生物学因素是指遗传、体质、体型、神经类型、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的特征等,它是因素群中最基本的因素,是心理学因素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所作用的物质承受者。心理学因素是指人在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积累,包括早期和后来的生活经验与人格发展情况,以及认知能力、思维方式、情绪倾向、动机系统、行为习惯、智慧特征、信念和人生观等,心理学因素是在生物学因素基础上产生的,它一旦产生,就时时刻刻给予生物学因素以深刻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经济状况、物质生产水平、地理环境、阶级差别、职业差别、性别差别、意识形态、思想感情、风俗习惯、民族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教育方式、信仰方式、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由于社会文化因素所导致的严重应激,社会文化因素是在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它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心理学因素,是心理学因素赖以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和出现的根源所在,它对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间接的,一般是通过心理学因素的中介作用才能实现。在人的异常心理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所有这些因素群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起作用的。人若处在严重应激情境中,同时遭受这些因素群的综合作用,就会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变态。因此,讨论心理变态的病因,必须用生物、心理、社会文化整合的观点来解释,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