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患者对心理治疗的先验观…
患者人们如何了解心理治…
第十二章 心理地图
第十五章   心理变态的预…
第十四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三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二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一章    重性精神病
第十章    身心障碍
第九章    迷信行为与特…
  第二章   变态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
第二章 变态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专业教材 >> 正文
作者:王登峰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7 12:18:38
 

7.补偿作用: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身心的某种缺陷,以减轻心理的不适感。如盲人的触觉会变得特别灵敏,口吃的人通过训练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著名的演说家。过度补偿也会导致心理活动的畸形。

8.反向作用:即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动机表现的方向相反。如一位过分炫耀自己优点的人很可能内心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人的行为过分,有时附表明他无意识中可能有则好相反的欲望或冲动。

9.抵消作用:用某种象征性活动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情根本没发生。如用强迫性扫地行为来抵消工作中的失误,经历过性创伤的人立志宗教事业或“出家”。

三  心理动力与内部冲突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自于弗洛伊德(Freud·S)的精神分析?理论,它强调动力因素的重要性,强调无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突:在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心理异常方面起关键作用,认为人的内在矛盾冲突或情绪紊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

弗洛伊德(Freud·S)是奥地利的一位神经病学家,他曾学习;催眠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技术,并与他人合作从事癌症的治疗研究,从实践中他发现病人把恋情(或憎恨)转移到医生身上的|所谓移情现象,同时认识到,单纯用催眠术难以处理移情,也不?能提高疗效,而运用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等方法,鼓励病人议话,让其重新体验发病时的痛苦情感,使被压抑的情感引发出:来,就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弗氏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部分。

(一)无意识矛盾冲突

弗洛伊德(Freud· S)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其核心是元意识的矛盾冲突假说,认为人的大多数行动是一种心理动机冲突的结果。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它包括原始的本能欲望和冲动,由于道德、现实和社会文明的约束,冲动和欲望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无意识的领域中,它们不断寻找出路,回到意识中去寻求满足,这种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是各种精神症状的根源。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主要功能是从心理结构中把那些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和冲动排除出去。在元意识和意识之间的边缘部分称前意识,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主要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不允许元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二)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Freud· S)把人格结构分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三部分,第一部分处于无意识的最深层部分称本我,它是行为动力的源泉,追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第二部分是意识中的自我,它是从无意识中产生的,指导人的行动采取社会允许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第三部分是超我,它处于无意识和意识各个领域,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对自我起监察作用,不让其有越轨行为,否则就给予惩罚。人要保持心理正常,就必须依赖人格结构中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会导致心理失常。本我和超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冲突引起焦虑,焦虑又使得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发生作用,以帮助人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安宁。

(三)本能与心理性发展弗洛伊德(Freud·S)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一是性本能,一是攻击本能。性本能背后有一种潜在力量称“力必多”(libido),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性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如口欲期、脏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等,在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顺利进行,如停留在某一阶段上或遇到挫折而从高级阶段倒退到低级阶段,都可能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行为的异常,这是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的根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