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第十五章   心理变态的预…
第十四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三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二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一章    重性精神病
第十章    身心障碍
第九章    迷信行为与特…
第七章   成瘾行为与赌博
第六章 神经症
五章   性行为与性变态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杀           ★★★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杀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专业教材 >> 正文
作者:王登峰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7 12:42:01
 

        自杀与个体的身心状态和社会因素紧密相关。自杀者的心理特点常常是充满敌意,缺乏主见,社会交往少,认识范围狭窄,行为冲动,情绪幼稚,孤僻内向或抑郁。多数自杀者存在早期的心理创伤,如母子依恋感情缺失,父母离异,儿童虐待等;学习生活中遭受巨大的挫折是儿童青少年自杀的一类重要原因,如学习负担太重,升学就业压力,家长与教师的过高期望或对孩子实施严厉的体罚均能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可能的诱因;人际交往受挫或失恋、生活缺乏目标、感到无聊和失去生存的价值也会导致自杀;患有不治之症、精神疾病、伤残、吸毒的人容易发生自杀;另外,社会环境不良、经济动荡、影视媒介的影响和模仿等都是可能原因。
对自杀行为有着不同的理论解释,这些解释为自杀的干预提供了参考。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自杀者结束生命是因为他对社会环境的失望所致。人是社会动物,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长发展起来的,人的价值只能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才能实现;若外界社会文化背景没有人的容身之地,人的生命也就失去了价值,活着也就失去了意义。反之,如果能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失去生命也完全值得。根据这种理论,可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功利主义自杀,指一个人不能全心致力于社会,身处孤立寂寞之中发生的自杀;二是利他主义自杀,即全心致力于社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自杀行为;三是社会反常性自杀,指个人对社会的反常状态和突然改变无法适应所致的自杀。社会文化理论解释的观点虽强调了自杀的社会文化原因,但忽视了人的生物学特性和心理特点。
        精神分析理论学派弗洛伊德(Freud)认为,人的生存与死亡由相应的本能所控制,两者相互作用,死的本能占优势,便发生自杀行为。人接受了一种挑衅剌激而又不能外泄时,死的本能就会接受这种刺激,驱使人自杀。如高考失败后感到无地自容,以死来求得解脱;蒙冤后元处伸诉,寻死以图清白。该理论认为自杀有三个基本原因,即谋杀(恨)欲、被杀(内疚)欲、宁死(无望无助)欲。这种学说反映了自杀行为的内在心理活动与过程,但“死的本能”不易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感情交流理论认为,自杀也是人类感情交流和沟通信息的一种方式,当人面临某种绝境时,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表达某种无法向别人发泄的极度愤怒,或是惩罚自己可耻的愿望。这一学说把自杀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理智型,自杀者经过周密比较、思考,按理性要求作出自杀选择,它具有感情交流的作用,从社会角度看有一定进步意义,如为了逃避他人致死攻击和侮辱时自杀;二是无理智型,由于冲动而自杀,用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是不值得的,如因同伴争吵而自杀;三是神经过敏型,在感受情绪活动和信息方面过于敏感而自杀,如昕说地球要爆炸而先服毒自杀。感情交流学说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念在自杀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也部分反映了自杀者内在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品质,有一定科学价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