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第十五章   心理变态的预…
第十四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三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二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一章    重性精神病
第十章    身心障碍
第九章    迷信行为与特…
第七章   成瘾行为与赌博
第六章 神经症
五章   性行为与性变态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杀           ★★★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杀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专业教材 >> 正文
作者:王登峰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7 12:42:01
 

        违法犯罪的诱因有很多,青少年面临的各种身心矛盾冲突是一类重要原因。如个体需要的不断增长与社会家庭满足能力之间的矛盾,性冲动与社会道德和法制间的矛盾,独立意向增强与认识能力低和依附关系间的矛盾,客观现实的不良影响与青少年识别抵制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活动能量充沛与安全意识淡漠的矛盾,认识与情感和行为间的矛盾等。
        违法犯罪者具有一定的心理行为特征。在认识上,患者能力低,甚至愚昧无知,突出体现在五种错误的观念上,即吃喝玩乐的幸福观、封建行帮的友谊观、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低级庸俗的乐趣观。在情感方面,他们缺乏正义感与道德感,容易爆发激情;情感倾向性上好恶颠倒,缺乏对他人的起码尊重与同情;情感有强烈的冲动性,难以自控;情感极不稳定,变化多端,喜怒无常。患者意志上具有明显的两极性,要么自卑,意志力薄弱;要么自负,意志力畸形发展,有极强的冒险侥幸心理。在动机上以物质占有、逞强好胜、性发泄、报复嫉妒、自我显示、好奇、寻求刺激为主。在行为上常常模仿、冲动、残暴、多变、团伙化、盲从、戏谑。
        研究表明,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相关因素还有很多,如家庭学校社区的环境缺陷,同伴的不良交往,坏人教唆,模仿与接受暗示,帮派纠合,未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守法心理结构,不能抵制犯罪的诱惑与胁迫,缺乏自制力,精神发育不全,人格障碍以及其他精神神经疾病等。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预测对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犯罪的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社会未来犯罪现象的种类、数量、发展趋势以及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进行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心理预测的方法有很多,此处介绍犯罪性格指数法。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心理包括如下几类:
A.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B.有难以克制的强烈欲求和恶习;
C.感到挫折和压抑,发泄不满,较强的忌妒心、报复心和仇恨心;
D.有某种与犯罪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如一定的智力、体力、技术等;
E.有犯罪动机;
F.道德感和义务感淡漠或缺失;
G.自制力缺乏,不顾后果,冲动与冒险;
H.自以为有可能脱逃惩罚的侥幸心理,或厌世轻生,不企图逃避惩罚;
I.一定程度的精神异常或心理变态。上述几类以A、B两项为核心,影响和支配人的犯罪行为。当这些犯罪心理在人的个性中占有重要地位时,就具备了犯罪性格。可用下述公式表示(方强,1985):
Z=A+B+C+D+E+H+I /F+G                        Z为犯罪性格指数

         可见,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与道德感、义务感和自制力呈反比,与其他犯罪心理呈正比。犯罪性格指数Z值越大,犯罪的可能性越大。当然,此种预测方法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常模问题尚须进一步研究。
         干预强调预防为主。预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施正确的家庭预防。要通过良好的家庭教养,使儿童顺利地进入社会化过程,即3岁时让孩子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3~6岁时逐步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任务,6~14岁时逐步掌握社会行为的规范。父母要言传身教,加强自身修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与是非标准,让他们学会判断与评价自己的行为,加强自控。对孩子不能溺爱,家人教养方式要一致,多采用表扬与肯定的方法, 注意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对那些调皮、难于教养的儿童,要根据其身心特点安排他们的活动,多安排一些户外的集体活动与游戏,让他们过剩的精力有出路,在与同伴交往中学到正确的品行与举止。
        幼儿园、学校与社区的预防工作也很重要。教育机构要与家庭密切合作,可通过定期家长会和家校联系卡互通信息;学校要把以升学教育为主转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以素质教育为主,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学习负担,对差生、留级生、辍学生要提供心理支持和有针对性的帮助,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学习困难者施行特殊教育。社区要通过宣传教育和立法手段,倡导健康的道德标准与社会风气注意影视媒介的正确导向,加强社会秩序的法制化管理。
        我国对违法犯罪青少年实行教育、挽救和改造政策,积累了一些有效经验,如建立少年管教所、劳教队以及收容机构,组织社会、家庭和学校三结合的帮教队伍,教育和改造了一大批违法犯罪青少年。传统上采用的是集中干预方法,如工读学校、拘留中心的改造等,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调查表明,释放人员的重犯率仍很高,初犯青少年在监禁的环境里,可接触更多、更老练的罪犯,学到或强化了新的犯罪行为。因此,提出新的干预计划,即监外干预,为犯罪青少年提供多种服务、教育、工作培训,避免重提犯罪史,可以减少屡犯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