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杀
违法犯罪是一类社会关注的问题。调查表明,多数违法犯罪者早年都有品行障碍的历史,或有青少年违法活动的经历。本章将首先阐明品行障碍的表现和早期预防,讨论几种常见的品行问题,再论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征,最后谈谈自杀行为的病理机制和干预。
一 品行障碍的早期预防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是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发展的一种类别,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提出的定义是: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与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品行障碍与儿童的“调皮,,不同,它远远超过了一般儿童的顽皮和恶作剧的限度,年龄较大的儿童品行障碍常常涉及到违法与犯罪行为。我国学者调查,儿童品行障碍的发生率为2.9%~13.6%,7~8岁是高峰期,男女孩比例为6:1。 根据有无侵犯行为和是否团伙化,可将品行障碍分为四类:一是团伙一侵犯型,这类患儿有同伙,对他人常常施行躯体暴力,侵犯人家利益;二是非团伙一侵犯型,患儿同伴联系不良,也对他人施行暴力,侵犯人家利益;三是团伙一非侵犯型,患儿有同伙,常常表现出逃学,离家出走,撒谎;四是非团伙一非侵犯型患儿同伴联系不良,也表现出逃学、离家出走和撒谎。口品行障碍的预后有过许多研究,不少学者认为,侵犯型的阳行障碍会持续到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年;品行障碍与学业、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年后的求职、社会经济状况、婚姻和心理卫生问题等方面有一定联系。 我国CCMD一2R提出的品行障碍诊断标准有三条: 1.品行障碍发生于儿童少年期,持续半年以上。 2.至少有下列行为中的一项: (1)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 (2)经常故意伤害他人或虐待动物; (3)经常故意破坏家里的东西或公共财物; (4)故意纵火; (5)经常偷窃; (6)瞒过家长全天逃学,一学期三次以上; (7)元明显原因离家出走,彻夜不归,至少两次; (8)经常撒谎,并非为了逃避惩罚; (9)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 3.不是其他精神障碍所引起。 品行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有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因素和家庭问题,如父母对子女不良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等。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