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第十五章   心理变态的预…
第十四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三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二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一章    重性精神病
第十章    身心障碍
第九章    迷信行为与特…
第七章   成瘾行为与赌博
第六章 神经症
五章   性行为与性变态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杀           ★★★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杀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专业教材 >> 正文
作者:王登峰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7 12:42:01
 

        如果儿童从小不昕管教,有了不良行为也未及时干预,品行问题会愈加严重,甚至导致违法犯罪。因此,对孩子要从小注意教育,既要解决违拗问题,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患儿情绪平静时说清道理,养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遇事讲道理的好习惯。
(四)逃学与离家出走
        儿童的逃学多是由于厌恶学习、反抗教师或家长、以及贪玩等原因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孩子背着书包离家后,在外面游荡,常常被社会上的流氓所引诱或利用,结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团伙违法犯罪。家长与教师要密切合作,经常互通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孩子的离家出走并不少见,多数是因为遭受父母的惩罚与打骂、继父后母的虐待、学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绩不好而怕见父母等原因出走。第一次出走如获得满足,以后会多次离家出走。孩子出走是希望寻求新的温暖。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及时发现原因,和有关方面合作,劝说孩子回家,或让孩子在亲友家中小住一段时期,说清道理,消除误会,解决存在的问题,以防再次出走。如采取严厉惩罚或祈求等方式,均不能使孩子的出走行为得以纠正。
        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出走的原因和手段更为复杂,如为了冒险、自暴自弃、认为流浪生活比家里自由、恋爱与性问题、对家庭歧视和虐待的反抗、不良影视榜样和坏人的引诱等等都会使他们多次出走,四处流浪。对他们进行干预比年幼儿童难,主要是查明原因,辅以心理行为治疗和教育辅导。
(五)偷窃
        偷窃(stealing)不仅是一种品行障碍,也是少年违法的重要表现之一。1~2岁的幼儿由于不能完全分清“我的',和“别人的',东西,看见自己喜欢的就拿;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父母要及时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儿童逐步控制自己,不拿别人的东西。如果家庭教育不良,父母袒护和偏爱,儿童会学到偷窃行为。开始偷窃的对象常常是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或小伙伴的钱物。偷窃的动机有的是想买糖吃,父母不给钱就去偷父母钱包:有的是偷玩具和零食自己享乐;有些是偷别人的心爱之物作为报复对方的手段。开始偷窃时,儿童心情常常矛盾,一方面认识到偷窃是不道德的行为,怕被发现后挨揍、丢人,为之焦虑和恐惧;另一方面又迫切想得到钱或物,经不住诱惑。一般儿童在家偷父母钱包是很容易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的,如不及时纠正,给予严厉批评教育,这种行为会受到侥幸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而继续发展,孩子的胆量会变得越来越大,偷窃的技巧越来越高。此时如有坏人引诱、社会风气不良,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还有一种偷窃称“偷窃癖"或“偷窃狂",它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指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偷来的东西不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和经济目的,而是将它们隐藏,暗地里退还原主,送给他人或丢弃。患者在偷窃行为发生之前,紧张感逐渐升级,偷到东西后有极大的轻松感与满足感,间隔数周和数月,再出现强烈偷窃欲望。这种偷窃行为均系单独进行,患者不与人合作,人际关系差,女性多于男性,偷窃行为自儿童或少年时期开始。未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年儿童偶有偷窃行为者并不少见,但发展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年的偷窃癖少见。
        偷窃的干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从品德与法制教育人子,对偷窃行为及时批评。对偷窃癖患者可采用厌恶疗法和系统脱敏法。如强制偷窃者将“这不是我的东西,我不应该拿”这句话写上数万遍,使之对“拿人家的东西',产生厌恶感。

三 青少年违法犯罪                                                                                      

        青少年违法犯罪(juvenile delinquency)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迄今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表现是反复发生持久性的反社会行为,包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前者是指那些情节轻微、危害小、不能定为犯罪的行为,如逃学、偷窃、打斗、离家出走、少年期性淫乱行为等;后者是指抢劫、凶杀和强奸等犯罪行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又称少年罪错,中国法典规定,14~18岁为少年。少年违法犯罪多由儿童时期开始,在少年期反社会行为充分发展,直到18~19岁时明显缓解,其中1/4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累犯,1/6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年变态人格患者。青少年违法犯罪由于没有确切定义,发生率各地不等。如果资料只来源于官方记录,那么就可能低估少年违法犯罪的数量;如果采用少年自我报告方式收集资料,违法犯罪数量就会大大增加。据报道,国外工业化国家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为1%,我国为1%,但增长速度快,如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比例50年代为30%,60年代为60%,70年代为76%,80年代为80%,呈上升趋势,犯罪高峰年龄为15~18岁,始犯年龄高峰为12~15岁,8~12岁以盗窃为主,13~19岁以打架、行凶和性犯罪为主。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世界性难题。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趋向反映出下述几方面特点:(1)是低龄化倾向明显,中学生发生率显著上升;(2)是为了享乐而违法犯罪的案例增多;(3)是大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发生率高;(4)是累犯明显增加;(5)是团伙化明显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