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第十五章   心理变态的预…
第十四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三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二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一章    重性精神病
第十章    身心障碍
第九章    迷信行为与特…
第七章   成瘾行为与赌博
第六章 神经症
五章   性行为与性变态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杀           ★★★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杀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专业教材 >> 正文
作者:王登峰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7 12:42:01
 

        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控制和调节作用。道德感约在2岁开始发展,幼儿的道德感受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人影响;到学龄初期,经过教育,儿童开始用道德标准对各种行为作出评价,责任感、义务感、友谊感和集体主义情感有了一定发展,但仍很片面和狭隘;青少年时期道德感发生重大变化,能够评价自己,评价行为的动机,评价整个道德品行,更复杂的道德感也相应发展。
        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儿童的道德行为是指掌握言语以后才逐步产生的。婴儿只有道德行为的萌芽;学前初期的道德行为动机往往受当前剌激的制约;到了学前晚期,儿童出现主动、独立的社会道德动机,但还不能把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统一起来;从小学起,通过教育,儿童开始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但行为有时和道德认识不一致,且不稳定,观察性学习和模仿在儿童的道德行为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根据目前认知治疗的观点,强调信念在品行障碍矫治中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再谈谈道德信念的问题。道德信念是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是道德品质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中的关键因素。道德信念是在教育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个人所掌握的道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小学1~2年级学生尚未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道德信念;3~4年级才表现出道德方面的愿望,但信念还不稳定;5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具有一定自觉性、独立性和坚定性的道德信念;真正概括、深刻而坚定的道德信念是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密切关联,并受它们的支持,一般在小学的中晚期才能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
        儿童的道德品质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学习和反复实践而逐步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发展的。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安排。对年龄小的儿童,多从道德行为的训练入手来培养其道德品质。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二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三是道德意志的锻炼。通过训练,要让儿童学会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相应的行为动机,使行为和道德认识相一致;还要注意训练的反复与巩固,使之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随时消除不良的品行习惯;道德意志的训练最为重要,要通过示范和英雄人物的介绍使儿童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生意志锻炼的愿望,并通过布置一些必须完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任务,适当设置一些外部障碍,鼓励孩子实践,提高意志力;在训练过程中,要及时奖励和反馈,并让儿童自己对行为的道德性质和意志品质的优缺点进行小结。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激发道德情感,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和爱护公物等道德品质,再逐步提高要求,培养他们爱科学、爱劳动、爱祖国和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对高中生,要注意道德认识的培养,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合理稳固的道德信念。
        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应包括对不良道德品质的教育矫治。道德品质不良是指行为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它与品行障碍的含义相关。如不及时矫治,也会导致违法犯罪。对道德品质不良儿童的教育矫治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此处仅谈谈一般要点。首先要了解儿童不良道德行为的动机,以便对症下药;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避免不必要的惩罚和指责;要关心、帮助他们,以消除对抗情绪或疑惧心理;要注意重建他们的自信心,去掉自卑心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