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第十五章   心理变态的预…
第十四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三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二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一章    重性精神病
第十章    身心障碍
第九章    迷信行为与特…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
第七章   成瘾行为与赌博
第六章 神经症
  第一章    健康与变态           ★★★
第一章 健康与变态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专业教材 >> 正文
作者:王登峰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6 23:54:11
 

西方的变态心理研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60年),他把心理异常归结为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的失衡,认为心理疾病有其器官上的原因,必须进行医学治疗,反映了变态心理研究的生物模式思想:他还把心理异常现象分为躁狂、忧郁和诲妄三大类。公元前100年,希腊另一名医生Asclepiades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等术语。这些均说明古希腊学者对心理变态已有初步认识,并指出了心理异常和人脑的联系。中世纪(公元476~1700年)被称为是黑暗时代,由于神学和宗教占统治地位,心理异常现象被看作是魔鬼力量的体现,不同的心理异常是由于附体魔鬼的不同特点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治疗心理异常就得采用“驱魔"手段,即用残酷的禁闭、停食、拷打、水淹和火烧等方法处理精神病患者,给他们带来悲惨的后果。17世纪以后,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医学逐渐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心理异常被看作是精神病的表现,它需要治疗。从此,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一起作为科学逐步发展起来。
现代变态,心理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变更历程:
(一)从黑暗到复兴
法国医生Pinel(1745~1826)是这一变更历程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精神病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主张给予精神病人以人的待遇、并亲自解开精神病人身上的锁链,使精神病收容所状况完全改观。这种对心理异常者的同情和人道主义精神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性主义思想逐步取代神权思想,解放精神病人的运动提到了议事日程。
(二)从思辨到实验德国精神病学家Kraepelin(1856~1926)是这一变更历程的代表人物,他改变了心理异常讨论的思辨方法,通过实验把变态心理学和现代医学联系起来。他跟随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Wundt•W  1832~1920),在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里研究了药物对人的心理作用、精神病人的反应时间、工作曲线、记忆、思维、情感、人格和书写特点等,提出了变态心理的许多研究课题。
(三)从外因到内因
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Freud•S  1856~1939)是这一变更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精神病人外在因素和生理病因的看法,而重视病人的内部冲突和动机,使心理异常的研究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探究内心动力的精神分析。尽管他的理论体系有明显的错误和弊端,尤其受到注重外因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批评,但仍旧是变态心理研究的一块重要基石。
(四)从医院到社区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异常的研究更加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精神病人的防治工作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一大批学者主张变态心理的研究要放弃对病人内部作用的探讨,而重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各种因素对人心理的致病机制,认为任何人在相应的内外紧张刺激作用下都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社区环境不良、对人缺乏支持是人精神崩溃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的研究要重在社区预防和促进,这一变更使得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在世界范围深入发展,变态心理的研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六    变态心理的研究方法                        
 变态心理的研究方法同其他心理学科一样,有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等,但也有自己的特定方法,比如临床法等。选择运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特点来制定。变态心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科学、实用的心理异常分类诊断体系,对心理异常的病理表现、内外病因、病程变化进行描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变态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对象为病人或是处在“边缘”状态的人。基于伦理上的原因,进行实验研究将面临诸多困难,因此,研究难以得出因果的结论只能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各类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或作些描述性研究。另外,有人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研究,但其结果应用到人类时更需小心谨慎。以下有选择性地介绍有关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通过观察或谈话对被试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了解。在观察之前要作好充分准备,了解被试的基本情况,订出观察目的和计划。在观察过程中要忠实、客观记录,再对观察资料进行客观分析,切忌主观臆测。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前者是在不加任何控制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观察,如对住院病人的活动、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患者在家庭中的生活习惯进行直接观察;也可借助于录音、摄像等方法进行间接观察。控制观察是指预先设计特定的情境,再让被试进入此控制情境,观察其情绪表现和行为变化。观察可分为一次性或连续长期观察。观察的内容包括被试的外表、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情绪状态、交往风格、对人和事的态度、兴趣爱好、对挫折的应对方式等等。
确定被观察的目标(靶行为)极为重要。靶行为要客观、明确、完整。客观是指异常表现能被观察,如果只是内部冲突,就不易作为靶行为;明确是指靶行为要有明确的定义,便于不同观察者的相同操作;完整是指靶行为要是一个完整的单元,最好建立量化的操作标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