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健康与变态 |
|
|
作者:王登峰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6 23:54:11  |
|
(四)数理统计标准 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社会人文科学中的问题,用量化分析取代定性描述,这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向。心理异常的判断也采用了这一方法,即认为健康人的心理状态呈一种正态分布曲线,距均值较近的为大多数,称为正常,远离均值的就可能存在异常,常常把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作为正常值范围,偏离此范围者为异常。比如面临一场重大的考试,多数人处于中度紧张状态,而那些休克者或无所谓者常常是心理素质较差者,难以取得优秀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绩。偏离均值是否都是异常?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智商的均值为100,低于70的人可能是弱智,而高于130者为天才,是超常而不是异常。 数理统计标准是一个基础标准,上述各种标准都要应用它。如个人经验中隐含着统计标准,因为经验的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正是根据生活中的多次体验和大多数人的评价而逐步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社会文化的常模也是根据统计原理调查建立的;症状评定量表的使用和实验测量资料的分析都要运用统计方法。另一方面,统计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变态心理的某些特殊感知和信念不可能用纯客观的方法来判断,必须兼用一些定性描述的方法,结合上述各项标准,根据对象的特殊情况,对心理的异常作出更为科学的判断。 异常心理的分类一直是个棘手的课题。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把异常心理分为心理过程障碍和人格障碍两大类:临床医学曾把它分为神经症、心身疾病、人格障碍和精神病四大类:医学心理学把它分为轻度和重度心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大脑损害所致心理障碍、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较为完善的是精神病学分类,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分类诊断系统有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CD-统计手册)第四版(DSM一IV)。我国使用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R)借鉴了ICD-10和DSM-IV的分类优点,结合中国国情和传统经验,采取删繁就简的原则,其主要分类见表1一1,每种障碍都有具体诊断标准,这些将陆续在以后各章讨论。 表1-1《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主要分类 0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身体疾病 1 精神活动性物质与其他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4 神经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 5 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意向控制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变态 7 精神发育迟滞 8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9 其他精神障碍及与司法鉴定和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几种情况 五 变态心理研究简史 变态心理的讨论自古代就有,但作为一种系统探讨和科学解释只有百年历史。我国从秦汉时期一直到18世纪末,变态心理的讨论和实践一直走在世界各国前列。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2年)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书,共18卷162篇,它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思想对人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治预防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心理异常和心身的关系等方面,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心身医学和变态心理研究的至理名言。《内经》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它以后,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变态心理的讨论在分类、症状描述、理论探讨、诊治方法等方面也不断深入,但仍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变态心理的系统研究框架,科学的变态心理解释和研究是18世纪以后的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文章: 变态心理学目录----王登峰主编
下一篇文章: 第二章 变态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