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1 开展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在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各类心理课程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特点,结合心理课程的特点,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科学设计内容,采用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其次,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青少年同伴团体文化发展的主流,逐步形成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同伴团体文化”,使青少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第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为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在活动中渗透正确的辱观、挫折观、考试观、恋爱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大是大非、大荣大耻,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小事,从点滴做起,“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使青少年学生不仅认识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遵纪守法是“荣”,也要让学生懂得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说粗话脏话,关心同学等等点滴小事也是“荣”。学校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时,要防止“一刀切”、笼统化,要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求与不同发展时期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情绪情感差异、道德判断能力和受教育程度相结合,加大针对性,注重实效性,避免空泛性。21 开展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心理健康的教育系统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工作环节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念。学校要使家长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家庭对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载体,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影响。学校还可邀请家长参与专题座谈会,学校与家长就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等问题畅所欲言。家长在这种互动中会自觉纠正以往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从而有利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家长要以自身行荣拒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的言行,使孩子从家长身上的真善美人格特质中得到启发,受到促进,从而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31 开展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教育是指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等等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 。首先,要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荣辱观教育体系,努力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实践育人中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媒体要凭借自身特有优势,下大力气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载体,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宣传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氛围。总之,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点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各方形成有效合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