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从青少年自身情绪情感看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
个体在青少年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情感冲突。一方面,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具有温和、细腻、固执等特点,同时也具有强烈、狂暴、可变性等特点,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的心理特点。这种情绪情感发展的个体差异导致了个体在荣辱观上产生差异,并青少年荣辱观的形成和发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是”与“非”、“荣”与“辱”的判断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其判断还并不清楚,他们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能力还较薄弱,其荣辱观和价值观也容易受到这种冲击。其次,青少年情绪不够稳定,既有“惊涛拍岸”般的激动,又有“和风细雨”般的柔情,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随着情绪的波动与突变,青少年对事物、观念、行为的判断也会受到这种情绪突变与波动的影响。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荣辱观教育时,必须考虑青少年情绪不够稳定的特点,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使青少年认识到自己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要提高青少年的情商,使青少年能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对自我内部体验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更开放。这样,青少年在分析事件、思想、观念、行为的是非荣辱时就会做出更客观、更理性的判断。
4. 从青少年的道德心理发展看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
道德是指为某一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套行为准则。道德心理则是要揭示道德与心理的关系、道德知行的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和状态,以及道德对心理失衡的调节等。柯尔伯格(Kohlberg) 使用在道德发展选择上有模棱两可困难的道德两难问题,确定出个体从儿童到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存在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青少年进行道德推理判断的过程就是其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思想、观念等进行是或非、荣或辱的判断的过程,也可以看做其荣辱观发展的阶段。所以,青少年的是非荣辱判断的标准也是先“外”后“内”,即先依据外在的标准,再转变到依据内化到自身的社会规则或者公众期望,最后再依据完全内化的、自己认为对的标准来判断。我们要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使青少年基于内心发展出来的标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相一致,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一致,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敢于抨击邪恶势力相一致;使青少年真正懂得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同时也真正懂得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