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研究,将为教学目标设计的存在和实施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科学的心理学基础,从而也为教师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优化教育教学效果做出积极的贡献。教学目标设计的价值观念、前期分析以及具体方式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价值观念
教学目标设计是随支配教学目标的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不同的。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价值观念,是教学目标设计的首要任务。
(一)全面发展的目标观
全面发展的目标观强调教学要以人为本位,要促进和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发展的内涵被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整合。其中,“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全面发展的目标观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摒弃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如灌输注入、教师权威、课堂中心、人才观和评价观等,另一方面要把全面发展观与终身教育观、教学主体观、教学民主观、和谐发展观、整体优化观、效益效率观等现代教学观念有机结合。
(二)开放与生成的目标观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目标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运行,教学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而忽视了教师的经验与风格、学生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教学并不是预先设计的文本,教学的展开过程就是教学的生成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过程。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在教学实践中个体经验的创生,只有开放,才有可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开放与生成的目标观强调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研读,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开放与生成的目标观还强调课堂教学不仅要成全学生,也要成全教师,课堂教学要成为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改造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是教学相长的真实写照,也是师生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学目标要有弹性,要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创造性的空间和时间。
(三)个性化的目标观
教学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教学层次就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范围和不同的功能。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必须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一种资源。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因人定标,因材施教。要制定面向全班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的。教师从具体的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拟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之分别适合于上、中、下三类不同水平学生的程度,让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通过努力都能够达到。这里要特别强调教学目标的适度,使学生感到要取得成功是有可能的,但却不是轻而易举的。此外,个性化的目标观,还必须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方向性、清晰性、层次性、参与性、后效性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