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三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背景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16:48  |
|
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强调了关系性活动(relational activity)的重要性,即讲一种语言是活动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纽曼在开展社会治疗的实践中受到生活形式概念的启发,并以关系性活动为理论基础发展社会治疗的实践。关系性活动在社会治疗中意味着,只有在相互联系的活动中语言才有意义,改变一种生活形式就是改变了词语和对话的意义[37]。在社会治疗中,来访者常常会谈到“抑郁”、“焦虑”、“这几天过得糟透了”、“我对他很气愤”等。怎样帮助来访者改变这种状态呢?当然,分析这些症状的性质是毫无意义的。社会治疗主张,通过行动而不是解释来消除语言中的迷雾或歧义。这种行动就是抛开现存的、与不良情绪相关的生活形式,通过集体地、创造性地表演人们的生活,从而建构新的生活形式。只有当人们创造了新的生活形式,他们才可以说自己理解了行为的存在方式。简言之,在生活形式这一概念启发下,纽曼发现,社会治疗的基本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生活形式的改变。
二、心理学背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 1896~1934)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发展而来的。该学派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于20世纪20~30年代,以维果茨基及其学生列昂节夫、鲁利亚为代表,主张用文化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认为人的心理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制约的。
维果茨基是一位世界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是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而斗争的首创者之一。自70年代末,维果茨基的著作介绍到西方后,他的有关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取向的理论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并掀起一场“维果茨基热”。维果茨基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在于把历史主义的原则引进心理学领域,认为心理学研究应当从历史的观点,而不是抽象的观点;不是在社会环境之外,而是在同社会环境作用的联系中加以理解。维果茨基既反对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化的观点,也反对唯心主义的文化历史观,从而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改造西方传统心理学的巨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第二节 社会治疗的理念
下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第四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