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三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背景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16:48  |
|
(二)维特根斯坦对心理学哲学中科学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
维特根斯坦把心理学看作是“我们时代中最引起误解的知识领域”[27],并指出,“说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这并不足以解释它到目前为止还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还没有为人们提供出任何有价值的结果这一事实。它的状况不能比之于早期物理学的状况。因为在心理学中存在着实验方法和概念混乱”[28]。
心理学的概念混乱是在没有心理客体和心理过程时还认为存在心理客体和心理过程,然后针对这些杜撰的客体和过程寻求解释。维特根斯坦认为,涉及心理过程的术语都是“家族相似性”术语,无法掌握界定其本质。“记忆”、“思维”、“意向”不是过程,而是人类能力。思维过程并不存在,像记忆一样,思维只是人们的某种行为。当心理学家构思他们的问题“思维的过程是什么?”并由此提出关于心理过程的理论时,他们便陷入了概念混乱。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心理学并不能科学地解释行为,但是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行为。理解人们的行为以及思想表达,不能到机体内部去寻求,只能在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生活形式中去理解。“存在着实验方法这一事实使我们相信有了解决令我们感到不安的那些问题的方法。尽管这里问题和方法彼此并不适合”[29]。
给哲学家们带来困惑和精神上的不适的直接原因是科学思维方式一统天下的结果。人们认为,科学是万能的,无所不在的,于是便将科学所追求的目标视为哲学的理想,并企图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哲学问题。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们便一味地追求起现象之间的相似性、统一性,却不管事实上是否存在着这样的相似性、统一性;不顾一切地追求对现象的更一般、更精确、更完美的解释[30], 以为由此我们便能达到对事物、对现象的本质的认识。这样,我们也就忽略并忘却了现象之间的差异性、区别性,产生了对特殊情况、特殊性的蔑视态度[3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第二节 社会治疗的理念
下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第四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