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三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背景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16:48  |
|
(一)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哲学二元论的批判
语言哲学家对西方传统哲学二元论的批判态度并不是维特根斯坦所独有的。英国哲学家赖尔(Gilbert Ryle)在《心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ind,1949)一书中抨击了他称之为始于笛卡尔(Descartes)的“机器中的幽灵”的思想。笛卡尔界定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的世界,包括躯体;另一个是心理的世界,也就是一个使私下的心理事件得以产生的内部舞台。赖尔谴责笛卡尔犯了一个巨大的“范畴错误”(Category Mistake),把心灵看作是独立于躯体的客体。笛卡尔用“心理的”属性如“聪明”、“真诚”、“诡诈”等等来描述行为,而且假定有一种心理的东西隐于行为背后,使行为表现出聪明、真诚或诡诈。赖尔认为,这里存在的错误是,因为行为本身就是聪明、真诚或诡诈,不需要内部的幽灵去促使行为如此表现。杜撰“机器中的幽灵”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不但无法解释心理生活,而且使我们对心理生活的理解更加复杂”[25]。
在反对二元论的立场上,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与赖尔是一致的。在对语言的“治疗”中,维特根斯坦指出,二元论使人们相信“私人语言”的存在。由于二元论认为心灵是不依赖于身体、只能通过内省才得以接近的,因此存在一种无需表达和不为他人理解的“私人语言”是完全可能的。针对这种“私人语言”的观念,维特根斯坦分析了日常语言中表达感觉的动词,表明私人语言实际上不是一种真正的语言。因为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是语言的基本特征,在这种意义上,语言不可能是私人的。二元论在语言问题上的错误就在于,它把说出语言的活动与语言表达的内容割裂开来,认为说出语言仅仅是外在的行为,它必然要受说话者内心活动的支配。同时,说出语言也就可以是说话者意指他当下的私人感觉。因而,这种错误必定导致人们荒谬地相信存在某种只有说话者知道的私人语言。维特根斯坦指出,二元论思想是私人语言观念得以产生的认识上的根源,而私人语言观念又是二元论思想得以苟延残喘的最后避难所[26]。维特根斯坦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就是向这个避难所发起的猛烈攻击。维特根斯坦进而指出,克服身心二元论的思想只能在语言交流中才更为彻底,消除私人语言的观念也只有在日常语言游戏中才得以实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第二节 社会治疗的理念
下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第四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