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三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背景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16:48  |
|
维特根斯坦在心理学哲学的研究中,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即“方面知觉”(aspectperception)这个新主题的导入。他首先通过著名的“鸭兔一头图”消除心理学家对视觉经验的误解,然后引出重要的观点。人们发现,如果将“鸭兔一头图”放在孩子面前,孩子就会说:“这是鸭头!”过一会儿他又会说:“这是兔头!”并且会不断在两个图形之间转换。不仅面对这一图形时,而且在许多图形下,人们都会将它们看作什么东西,而且会在不同时刻或情境下看作不同的东西。在图形中看到自己所熟知的景象,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视知觉经验。
对视知觉的正确理解,是人们正确理解思维的前提,也是正确理解思维现象所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对象,也就是注意到对象的“方面”(aspect)。心理学家们将这种从一个图形中看出不同方面或将一个图形看作不同东西的现象,当作观看者心中的不同心理状态使然,仿佛它们是不同类型的对象;既然外在的图形没发生变化,那么变化的一定是内在的心理图像(感觉材料)。心理学家们依照这种理解,便走向将“方面知觉”当作个人内在私有的经验实体和唯我论境地。这正是维特根斯坦所反对的。
当心理学家们将这种经验当作个人内在私有的心理状态或过程时,维特根斯坦则认为,这种经验是由人类文化和教育所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概念问题。它们不是任何心理的或生理的因果联系,而是由人类生活形式所建构的概念联系。例如,对于同一图形,出于不同文化和教育的人却可以看出不同的东西。对于从未见过鸭子的人来说,他就不会将“鸭兔一头图”看作一只鸭头图。而且,这种经验的概念强制性在于,生活形式限定了一个人的“方面知觉”的范围和方式。“方面知觉”的变换说明人们在以不同的方式知觉对象,或者说,在以一定方式理解对象。一个人在以不同的方式知觉对象时,生理过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我们并不能将这种知觉经验还原为生理过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第二节 社会治疗的理念
下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第四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