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类
    发表日期:2009年9月26日 作者:李春晖, 巩建华 编辑:shphao 有454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李春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心理学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荣辱观,它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荣辱观是指人们对于荣与辱的看法,回答的是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荣辱观古已有之,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荣辱观也是不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

  一、荣辱观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

1. 从青少年认知发展看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和认知机能的形成及认知方式随着年龄、经验增长而发生的变化。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着个体心理发展水平。根据皮亚杰的划分,青少年阶段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对于“荣”或“辱”的分析判断,不会局限于某一事件或客体本身,而是基于自己的可能性思维,运用假设检验来分清“光荣”与“耻辱”,对某种抽象的思想意识进行“荣”与“辱”的判断与分析。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达到一种“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观点采择水平。他们不仅能够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对方的荣辱观,而且能够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人的荣辱观。另一方面,他们又存在着自我中心的局限,常常认为别人也和他们自己那样关注自己,因此,他们的荣辱观往往具有个人的独特性和局限性,在对客体行为、思维意识进行“荣”与“辱”的分析判断时,还不能有效地对自我进行控制,还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自己的观点影响对他人观点的判断。

2. 从青少年同伴关系心理看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个体步入青少年期,他们会重新建构自己的同伴关系,从而体验全新的同伴经历和心理发展状态。同伴关系可以在青少年个体间升华成一种独特的“同伴团体文化”,同伴文化一经形成,便具有排他性,拒绝与自身共性不相容的那些特性,以维护自身的独特性和统一性。另外,团体中各个青少年个体自身也有追求一致性的期望,以使自己获得归属感。他把同伴文化作为自己个人特征的象征,认为这种同伴文化代表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等。在具有共性和相似性的青少年集合体内,每一个人的荣辱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到其他人的荣辱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对其他人的荣辱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每一个人形成的荣辱观、价值观必然会得到其所处团体中其他成员的认同,同时,每一个体也认同所处团体内其他成员的荣辱观和价值观。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教育心理学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大学生学习的四个阶段(2010/9/24 21:45:24)[15537]
  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分析(2010/7/29 7:44:02)[14052]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2010/7/19 13:23:15)[3949]
  儿童的好奇心受家长教师态度的影响(2010/6/23 23:16:41)[3223]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形成(2010/5/31 10:50:27)[349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李春晖, 巩建华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