¼վ

û

郝卫国־

郝卫国ҳ » TA־ » 鿴־

精神分析关于亲子关系的解读

711 Ķ  2009-09-04 08:52

精神分析解读 亲子之间要学好沟通技巧【客体关系解读】

 

 

  孩子早年的经历,尤其是和照料者【依赖关系】的关系,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很大。因为难产,银珠刚满月就交给奶奶带,这种与父母的早期分离,是一种很大的创伤,一般来说,奶奶不可能像母亲那样对孩子付出,能够满足孩子的需要。

   早期和照料者的关系,会在孩子心中形成一个图式,长大后她也继续用这些图式来解释自己遇到的问题,觉得自己 没有受别人重视,事实上,她并非真的受伤到害或遭遇不公平,换句话说,她是用过去的眼光看待长大后的事物,这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但又很难改变。如果有童年创伤或虐待的孩子,他长大后可能性格偏移会更严重。此外,如果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竞争,也会产生一些影响。

 

  人格:委屈自己满足别人

   不同的童年经历,导致银珠长大后的人格发展得和姐姐金珠不一样。金珠则对自己很肯定,她懂得撒娇,心里的潜台词就是无论我做什么,父母都会喜欢我。银珠学习、家务、为人处事无一不是力求做到尽善尽美,而且总是她来承担繁重的任务,现实生活中,这类有完美癖的人也很常见,他们在和别人交往过程中总是照顾别人,尽量事事做得很好,对自己要求很高,以让别人认可他。其实他们内心有很多不满、攻击性的情绪,但被压制住了,没有表现出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们内心自我形象的扭曲,一方面他们会尽量让别人满意,一方面他们又认为自己不受重视,感到受伤害,内心时常矛盾、痛苦。

   这些人很容易焦虑,因为不拒绝别人,结果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外人觉得此人很贤惠、任劳任怨,却不知道她内心很压抑。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考试前会有焦虑现象,但很多人的焦虑并非出于对考试本身的担心,而是害怕万一考得不好,老师会批评她、同学不再羡慕她、家长不再喜欢她,她对考试的焦虑本质上是担心别人不再接受、认可她,担心爱的失去。

 

  亲子:沟通不善互相误解

   从剧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实母亲并不是像银珠想象中那样,不爱她,遇到例如临盆、结婚受阻等重要事件,母亲都会毫不犹豫地维护着银珠。

   从对两个孩子的偏心来看,母亲毕竟和金珠一直生活在一起,对自己带大的孩子,情感联系更多。因此,在银珠和母亲之间可能就存在一个特定的角色扮演。有可能母亲对银珠不好,是她内心的一种反向行程的反应,因为早年无法照顾银珠,所以她内心很内疚,总是想对银珠好,但内疚的情绪最后却以一种相反的形式表达出来,变成了打骂她。这是因为,人所有的防御机制都是为了避免让自己受焦虑,对母亲来说,对银珠好,自己就不断强化内疚的感受;而对银珠不好,认为是银珠做错了事,自己则不用因为自责而焦虑。在这一过程中,银珠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她认为母亲对她不好,结果她这种内心的投射,无意识中被母亲认同了,导致他们的关系变得这样复杂,并产生沟通困难,最后变成了互相伤害。

 

  改变:尝试拒绝别人

   父母,毕竟不是心理专家,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和孩子交往过程中,给孩子传递的错误信息。他们虽然爱孩子,但能否传递这种爱并让孩子感受到,在现实中是常常要打问号的。在心理咨询门诊中,常常发现,孩子抱怨自己压力很大,但父母说我没给你压力呀,其实,当孩子考试不好,父母流露出失望或生气情绪时,这就是压力,沟通的不善,导致大家之间的误解很深。但这种情况,自身发现是很困难的,如亲子间的矛盾解决不了,建议要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要强调的是,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全是父母的责任,而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彼此改善沟通,父母和孩子都学会基本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尊重对方说话权利、理解对方感受等,才能改变误解。在此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习一些专业的技巧,最后,大部分家庭都可以自己解决、适应问题。

   而对完美成癖的模范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够出错,给自己施加很多压力,很难拒绝别人。那么他们就要尝试学会拒绝,否则内心的痛苦只会继续加重。给他们的建议是,要学会更加喜欢自己一点,让自己的真正想法暴露出来。有些人学会拒绝后,会变得很开心,学会和别人讨论问题而非总是一味答应对方,这样他们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安全,并逐渐修正过去建立的关系图式。

 

 

 

ٱ

(0 )

Ϳ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