¼վ

û

秋云־

秋云ҳ » TA־ » 鿴־

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3 948 Ķ  2011-07-28 07:00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现实社会中,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等压力,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人群呈上升趋势,或对可口之物食不知味,漫漫黑夜,却无法入眠,抑郁寡欢,人际淡漠,沮丧失落,或一遇不快便大动肝火,焦躁不安·····严重者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社会功能受到极大威胁。

      我国心理学界权威人士郭念峰老师曾提出十个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现摘录如下,以飨广大朋友,希望有所帮助:

       一、心理活动强度: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指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

        三、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果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四、意识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

       五、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六、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较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

        八、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盲目的自信,是对自己估计过高,盲目的不自信是对自己估计过低。前者易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九、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即“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阴较为常见。

       十、环境适应能力: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亲爱的朋友,如果您对照以上十条对自己不太满意,那么要多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了,如自己不能解决心理问题,可寻心理咨询师帮助消除心理症结,使自己身心健康地生活、工作和学习,充分发展自我,挖掘自身巨大的潜能。

ٱ

·

1

ʻ
2


(1 )

Ϳ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