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开展目标教育,培养希望体验
希望是针对未来的一种积极体验。斯奈德认为,希望是一种朝向目标的思想,这种思想包含两个部分:一是途径思想,即个体认识到自己能够寻找到实现愿望目标的途径;二是意志思想,个体认识到在实现愿望目标的过程中自己需要意志力。从斯奈德对希望的理解中可以看到,希望是途径思想和意志思想的合金,而这一过程是以目标为核心。因此,个体的目标在个体希望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读书疗法,引导大学生多读一些励志类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其树立高远的目标,培养希望体验。更有效的是,让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自己制定目标并为之奋斗的经历,有利于大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希望。还可开设目标制定与时间管理的课程,教会学生设定科学的目标和管理时间,从而对目标的实现充满希望。
(五)解构过去经验,体验满意幸福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事物的意义是建构的结果,事物本无意义,是人赋予了其某种意义。人之所以感到不满意就是因为对过去经历赋予了消极意义。所以人们解构过去经历的消极意义,赋予其积极意义,就会感受到生活满意感。
首先,运用现实疗法,帮助大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现实疗法强调人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现在的自己是过去的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所以现在可以重新选择。这样就改变了过去决定现在,过去经历是既成事实,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淡化过去经历的消极认知,努力建构未来。其次,运用内观疗法(此处指日本的内观疗法),让大学生感受人际关系中的积极体验,从而培养感戴之心,产生生活满意感。第三,通过参加个人成长团体,在团体中探索自我和接受他人反馈,突破自我认识的误区和盲区,客观现实地评价自己,形成符合现实的自我概念,从而体验到满意、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