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类
    发表日期:2020年12月10日 出处:互联网 作者:李婷婷 编辑:shphao 有282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来,卫生部相关部门在进行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并及时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教育部第一时间组织全国各高校心理工作者针对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高校师生开展心理援助活动。疫情作为突发性的危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个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因此要及时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的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与支持,尽量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 新冠肺炎疫情的现状

2019 12 31 日,武汉卫健委第一次发布武汉市肺炎疫情情况通报,2020 1 12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COVID-19。截止到2020 4 23 日,国内累计报告的确诊病例84305 例,累计治愈病例78187 例,累计死亡病例4642 例,现有确诊病例1476 例,无症状感染者984 人。同期,海外累计确诊病例2569179 例;累计治愈病例650503 例;累计死亡病例180613 例;现有确诊病例1738060 例。从数据可以看出,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仍然未清零,并且还有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海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目前较为严峻。

2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作为突发性危机事件,疫情所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凸显出来,表现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除了要面对疫情的危机,还要面对无法开学返校的现状。目前在疫情特殊的形势下,各高校大学生已经开始了新学期的课程学习,但与以往的学习形式不同,为了避免疫情的蔓延,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各高校均采用网络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没有返回学校,而是在家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在疫情特殊的形势下,大学生在情绪、学业、生活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2.1 情绪方面

焦虑情绪,疫情期间,大学生可以从多渠道获得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种信息,有正面、负面的信息,也有真实、虚假的信息,过多的关于疫情的信息导致大学生出现对疫情的焦虑与担忧。担心疫情对武汉人民的影响,担心疫情继续发展,造成更大的危害。抑郁情绪,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时间较长,导致大学生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乐趣,什么都不想做,不想与人交往,出现抑郁的情绪。恐惧,不敢出门,担心自己的保护不到位,即使防护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心里仍然担心自己会被传染。担心自己会不会是携带者,给家人朋友带来危险。当出现发烧、感冒、咳嗽、乏力中某一个症状时,就更加害怕。经常感觉自己符合新型冠状肺炎症状,多次在网上查询新冠肺炎的症状或咨询相关人员。

2.2 学业方面

学生在开学前期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什么时候开学,返校过程会不会有危险,开学后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开学后会不会影响课程的学习,若开学延迟会不会影响暑假。2 月末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要求,各高校均运用不同的网络平台开展教学过程,基本上实现了虽然未开学,但按时开课。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仍然会有担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教材和复习资料,部分学生会担心家庭网络不好影响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同学会出现无心学习,学不下去,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大四的学生担心能否顺利毕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尤为担心毕业后的就业和择业问题。

2.3 人际方面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有的出行、聚会等活动计划,疫情期间的人际交往主要局限于家庭成员,虽然可以通过网络与朋友沟通,但沟通的效果远不如面对面的沟通。另外高校很多情侣在疫情期间出现了情感和沟通问题。高校的情侣基本上都是异地,不能见面,疫情期间每个人的情绪均不太稳定,更希望对方给予自己更多体贴与关怀,但是由于距离和沟通的不及时,导致很多大学生情侣在疫情期间出现了情感危机。

2.4 生活方面

由于自己或家人担心外出会被传染,很多大学生在疫情开始至今,一直未出家门,生活空间的狭窄,生活内容的单调,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运动量减少,每天除了网课外,几乎都在玩手机,导致生活作息混乱,身体机能下降。另外,在假期前并没有出现疫情,很多大学生的换季衣服都存放在学校,疫情从冬天延续到当前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家没有本季的衣服。外出购买又诸多不便,导致日常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2.5 原有心理问题严重

对于原来就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由于疫情期间长时间的封闭和疫情信息的充斥,长期处于焦虑和恐惧的压力下,诱发了原有心理问题。在疫情期间又无法释放压力,也无法找寻合适的机构进行咨询与辅导,进而导致原有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3 心理疏导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的非正常的形势下,大学生产生焦虑、恐惧、担心害怕等情绪都是正常反应。疫情期间,大学生对于疫情不确定性,对于学业的担忧,对于生活的不适,导致学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本次疫情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场人生的考验,如果能很好的引导大学生面对疫情,并解决疫情带来的心理问题,对于他未来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1 社会方面

社会及教育部门,应该及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对高校整体教育教学安排的相关通知,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避免由于对信息不确定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方面出现疑虑。同时广开沟通渠道,收集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相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另外,教育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高校的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状况普查工作,了解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3.2 学校方面

高校作为学生培养机构,在为大学生提供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如官网、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面向本校学生宣传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国家在疫情下的相关举措,疫情下的个人心理自助,网络课程有效学习等,进而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新型冠状病毒,采用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等几个方面,提升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及时通报当前的防控形势,学校的防控部署,学校的教学计划等,使学生理解并配合目前高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同时,高校应在疫情期间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热线或网络咨询,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及时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

3.3 教师方面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教师、辅导员、心理老师要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不仅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在疫情期间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关注和疏导。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的各种情境下都能获得教师的正向的引导。

3.3.1 教师课程的心理引导

教师要有教学敏感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要主动学习关于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如疫情的传播途径、潜伏期等,当学生对新冠肺炎有疑义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澄清谣言,认清真相。课堂上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新冠肺炎疫情,不只是关注疫情的负面信息,而是引导学生建立对国家的信任,有战胜疫情的信心。教师在课程中要学会倾听,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帮助学生学会理性的分析本次疫情。同时在课程里面也要将学校的相关教育教学计划进度等明确的告知学生,避免学生因为不了解,自己去猜疑。

3.3.2 辅导员生活中的呵护

辅导员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每日都要了解和关注学生的身心状况。当学生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在疫情这个特殊的情境下出现这种负面情绪时正常的,不要因出现负面情绪而惊慌。当学生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而担心自己得了新冠肺炎时,辅导员一定要冷静处理,若学生是心理上的过分担忧导致,就要给予正向的引导,并建议寻求正规的心理帮助;若确实有身体上的症状,并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最后,辅导员可以组织本班级同学开展网络活动,提升疫情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班集体的融入感。

3.3.3 心理教师的专业指导

心理教师应对本校辅导员和相关教师进行疫情期间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培训,帮助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快速识别学生的问题,进而早发现早干预。同时,心理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定期发布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章,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开展心理咨询,及时跟踪,定期回访,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心理危机的干预与疏导,帮助其更好的缓解情绪,适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总之,新冠肺炎疫情状态下,我们更要关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解决情绪、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并引导学生建立更积极健康的心态。防控疫情是一场大考,是对国家的考验,也是对疫情下高校大学生考验,只有更积极的面对这场考验,才能在考验后获得个人的成长。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2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0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65]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82]
  亲子教育课程培训资源(2020/11/29 22:34:25)[2047]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李婷婷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