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人格心理学不只是描述个体的差异,或者纠正某些人格问题,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心理学对积极力量的关注,并以这种积极力量来帮助所有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即积极的人格观。积极心理学是以解释风格为标准来分类人格的。解释风格是指人们对发生于自己身上的事(也就是外在的刺激)的理由所做出的一种持续一贯性的解释方式。[3]216 积极心理学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
赛里格曼认为,在面临失败和成功时,所有人都会自我解释其原因。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原因,具有普遍性,是由自己内在原因引起的,并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它事。在面对成功时,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成功和成就是自我的内在原因所致,而且是长期的,并会泛化到自己的其它活动中去;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相反。因此,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就容易形成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4]可见,大学生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培养乐观型解释风格入手,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一)挖掘多元智能,感受成功体验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他1983 年出版的著作《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几种能力的整合。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区别于他人的优势组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智能。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强项智能入手进行学习,其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多元智能而教”,即教师通过设计、安排课程让学生自我探索,了解自己不同于其它学生的智能特点,引导学生从强项智能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的胜任感和自主性,进而提高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习变成一个快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福乐、成功。
(二)培养积极人格,正确面对挫折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先天的生理因素是人格形成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一般认为人先天的气质特点是一个人后天人格形成的基础,某一种气质总是更有利于与其相对应的人格特征的形成。人格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人后天的社会生活经验,正是因为有着不同的后天社会生活经验,人与人之间才出现了人格面貌的不同。因此,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培养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
首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感受更多的积极体验。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而言,积极体验可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两种,比如网上游戏、看韩剧就属于感官愉悦;看专业书、参加喜欢的体育活动就属于心理享受。与感官愉悦相比,心理享受类积极体验常常与个体的创造和创新相关联,因而更具有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也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幸福感的产生。积极人格的培养要以增加个体的心理享受类积极体验为核心。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树立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理念,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行为塑造、认知矫正等技术触发学生的积极体验。
第二,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对个体
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实现的,当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就形成了。在这一过程中与自我相关的自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个体良好的自尊也是实现积极人格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自尊是个体自我评价后做出并长久保持的对自己赞许的看法,它表明了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的一种认同程度。自尊包括认知的成分和情感的成分,如果仅从自尊的情感成分来看,自尊包含归属感和控制感两种情感感受。所以,培养自尊可以从培养归属感和控制感入手。
归属感其实是一种被人爱的感觉,它是指个体无条件地被他人喜欢或者尊重的感觉。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广泛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是宿舍人际交往的团体辅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参加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自己、接纳他人、融入集体,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控制感是指个体感受到自己能对其他人或其他事物施加某种影响的感觉,当然这种影响并不一定是指较高层次意义上的,更主要指日常生活中的。控制感有时会与胜任感相混淆。胜任感是一种趋向于成就方面的,而控制感只关注于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觉,并不一定要有很大的成就和超强的能力。可见控制感的培养其实并不难,它只是一种操作和创造过程中的感觉,与水平和结果无关。只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控制感会自然产生,这些活动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可以是其它内容的演讲、体育活动等。
(三)培养业余爱好,增强福乐体验
培养自己感兴趣的业余爱好是体验福乐的良好途径。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否适应环境,决定着大学学业的成败和大学生活的质量。对环境适应不良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分离体验(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环境)和茫然体验(觉得自己不能胜任环境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培养自己感兴趣的业余爱好,加入喜欢的社团,有利于很好地适应环境,将分离和茫然转化为福乐体验。
福乐体验也会促进乐观型解释风格的形成,从而推进其他方面的积极投入与积极体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现在学习、就业压力大,通过培养业余爱好,培养学生做事求学的内部动机和福乐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