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部分 |
|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 P43-44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 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 间接性表现在,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甚至是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事物进行反映,还表现在人能对没有发生的事件作出预见; • 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 分析是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综合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二)抽象与概括 • 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 第二单元 思维种类 P44-45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 •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 • 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 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例如,利用公式解题,按照过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经验去解决问题的思维,都是辐合思维,或叫求同思维; •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更具创造性的思维。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 再造性思维是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 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 第三单元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P45-47 一、概念的掌握 •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 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 • 概念的掌握,或叫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例如布鲁纳设计的人工概念包括81张图片,每张图片上都有图形(方和圆)、图的数量和颜色,以及图形边框的数量等几种不同的属性。图片上的属性的不同结合可构成各种不同的人工概念,例如“两个绿色的圆形”等; • 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 • 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解决就是给被试者提出一个问题,让被试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去解决这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被试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他的思维活动的规律。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第四单元 语言与言语 P47-49 一、语言与言语 •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 把言语的形式分为两类: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叫外部言语,不是用来进行交际言语叫内部言语; • 外部言语又可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 口头言语又可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一)言语运动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 (二)言语听觉中枢: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读症; (四)书写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写症。
第五单元 想象 P50-51 一、想象的定义 •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 想象以表象为素材,所以想象出来的事物来源于现实。想象又具有创造性,因而它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又不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 (二)有意想象 • 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 意识概述 P51-54 一、意识 •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它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二、无意识 • 并不是所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刺激我们都能意识到,也不是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在意识控制之下; •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 • 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 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 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14~30赫兹,波幅较小的β波; • 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8~13赫兹,波幅稍大的α波; • 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更低、波幅更高的Δ波。 (二)梦 •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即只要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几天内就可使被实验者记忆力下降,进而会影响到健康; •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解释梦,他认为梦是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弗洛伊德把分析梦作为了解精神病的原因和治疗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
|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
|
|
|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
专题信息: |
|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70] |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64] |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48] |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43] |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41] |
 |
|
|
相关信息: |
|
没有相关信息 |
|
|
相关评论: |
|
没有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