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意义 |
★★★ |
第十七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意义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02:00  |
|
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根源的[11]。具体表现在:
(1)传统世俗观念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与偏见是导致人们患有心理疾病而不求医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人们从心理上追求伦理规范、行为趋同。相应地,社会排斥与其不符合的行为和想法。自然,在心理健康上,中国人习惯把心理疾病与个人道德品质联系起来。社会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心理上有毛病(如怪异的想法和行为),就是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而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其生存价值便大打折扣,轻则被人嘲笑、轻视,重则甚至完全被否定。例如,各地骂人的方言中都有“神经病”类似说法。这样的后果是,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中国人在心理疾病上的讳疾忌医,人们要么否认自己的心理问题、强制性地压抑心理痛苦,要么去西医内科或中医科求治,在求治过程中许多人往往主诉自己头痛失眠、胸闷憋气、消化不良、周身不适等躯体症状,而不愿意讲述自己兴趣减退、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紧张困扰以及一些消极念头和本能欲望等等。结果常被漏诊或误诊,不仅花了很多不该花的钱,而且还延误了治疗,并且使病情加重。这些文化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或群体)取向而忽视个人价值、尊严、权利,往往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个人隐私权的淡漠,以及喜好窥探和议论他人隐私的陋习。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一个人一旦公开自己的隐私对于他在周围环境中的处境往往有损而无益。于是,人们在内心构筑起坚硬的保护壳,不会轻易向别人披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当然也就难以接受以个人隐情的尽情倾诉为前提来寻找致病根源进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另外,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内外有别、亲疏分明。对中国的心理疾病患者来说,心理医生是“外人”、“陌生人”,因此不习惯向心理医生袒露心扉。其结果致使许多人出现心理障碍时不愿意向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寻求帮助,而采取其他调节方式,如向自己的家人或知心朋友倾诉。但从心理调适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功效是有限的。
(3)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慎独、自省,使人们易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仅仅依靠个人的自我调节来化解内心矛盾的习惯,阻碍着人们去寻求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来预防、控制和消除心理障碍。包括自省在内的个人自我调节固然有的能达到内心的平衡和良好的适应,但其效果往往与心理问题的性质、个人的自我调节能力等有重要的关系。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通过心理自我调节方式所能解决或缓解的只是一些轻度的心理困扰或障碍,而对于那些中、重度心理障碍来说则效果很小,结果延误了诊治,加重了病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医心理养生
下一篇文章: 第十七章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若干尝试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