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第十七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意义           ★★★
第十七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意义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专业教材 >> 正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02:00
 

第十七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意义

毋庸置疑,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起源于西方国家,至今历史已有一百多年。在这期间,心理咨询与治疗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就,尤其近三十年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咨询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众多(目前已达四百余种),应用的领域广泛(涉及精神病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社区保健、教育学与管理学等方面)。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是舶来品”,它的起步与发展是从学习、移植、改良和借鉴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开始的,与西方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发展现状相比明显落后。但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社会需求的增强,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发展势头猛进。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文化底蕴长达五千年之久的东方文明大国,如何将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受东方历史、文化熏陶的中国人身上,并行之有效,一直都是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者面临的挑战。近些年来,许多专业人员致力于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力争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和技术。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意义

学者和临床心理学家有关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本土化意义的探讨与实践,大都是从文化对心理治疗影响的角度进行的。例如,曾文星在经过长期、深入的临床研究后认为,在对中国人进行心理治疗时,应考虑如下因素和要领: 中国人对心理治疗的看法与态度、中国人对心理问题的表达与申诉方式、病人与治疗者的关系、心理治疗操作的形式、心理治疗的分析与解释、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健康与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熟的定义等等[1]。


 


一、文化与心理治疗方法

从历史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曾创造并运用各种方法来应对各种挫折,排除心理上的困难,如各种民俗性、土著的心理辅导。西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虽然以现代医学和科学心理学为基础,但它却是在研究西方人的心理病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根源。


首先以精神分析疗法为例。当维也纳的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S. Freud)在19世纪末开创精神分析疗法时,当时的奥地利仍充满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色彩,社会里对于男女的异性关系极端保守。许多妇女无法适当地表露与满足性方面的欲望,而产生歇斯底里症(hysteria)的症状。因此,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方法,与歇斯底里症有密切关系,重视潜抑(repression)现象,强调本能与欲望的满足为治疗主要途径之一。可以说,该理论和疗法是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精神病理而产生的。精神分析疗法不但由身为犹太人的弗洛伊德创始,施行这一疗法的精神科医师也多半是犹太人,而且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病人也常是犹太人。因此难免有人推测精神分析疗法与犹太民族的背景及文化习惯有关。犹太人素来喜欢内省,习惯与宗教人士或有智慧的人谈论与自己心灵有关的话题,并认为是有益的事。所以对于犹太人说来,接受精神分析,去检讨自己的心理,是很习惯的行为。


精神分析虽然创始于欧洲,并没马上被保守的欧洲精神医学家所接受并盛行于欧洲,倒是流传到美国,在美国生根并且盛行。从某种角度说来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容易被解释为解脱社会的压抑与约束,去追求个人需要的满足,因此容易被从欧洲来北美新大陆,并开拓新世界的人欢迎且接受。换句话说,精神分析的盛行,跟当时的美国人的文化背景多少有连带关系。与美国的情形相反,精神分析理论及其治疗方法曾在我国受到强烈排斥,这其中除了政治因素以外,恐怕也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因为在注重压抑与控制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要节制人的欲望,以便使每个人的行为有所规范,社会有所秩序。对这种以本我为着眼点,过分强调在人们心理与行为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染上了性的色彩的精神分析疗法,对于较保守的社会来说,不但不易被接受,还会引起反对[2]。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