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第十七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意义           ★★★
第十七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意义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专业教材 >> 正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02:00
 

六、文化对来访者求助方式的影响

一个人在感觉有病或不适以后,其对疾病或不适的认识、态度、解释以及由此而采取的缓解和消除病患的求助行为是不同的。例如,一个人因丧偶而过度伤心、难过,并持续数月,假如家人认为丧偶后心情不好是常事,则不会劝他去找心理医生;假如同事只注意到其胃口不好,可能会劝他去医院消化(内科)科看病;假如家人怀疑是去世的配偶阴魂未散,还在纠缠他,说不定会提议他去烧香拜佛或找巫师驱魂;就算此人来找心理医生,则他主诉的内容也会随其对问题的理解与求医目的而有所不同,不见得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来解除心理上的痛苦。


在国外,有许多关于疾病行为的解释模型,如麦肯尼克(D. Mechanic)的寻求帮助理论,安德森(R.Anderson)等人的预置、能力和需要模型,萨奇曼(E.Suchman)的疾病和医疗照顾阶段理论等。其中麦肯尼克的寻求帮助理论提出了有关疾病行为的社会心理学模型,他认为疾病行为实际上是个人对疾病或不适的应对反应,它是一种通过文化和社会习得的反应模式。一个人对症状或不适的反应是根据其对情境的定义,这种定义可能受到他人定义的影响,但其本人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知识、社会化程度和以往经验的影响更大。所以,凡是受同一文化传统影响的个人,对疾病或不适状况的觉察、评价和行为反应应该是类似的;而受不同社会文化传统影响的个人对疾病或不适的反应会有所不同[8]。麦肯尼克进一步提出了决定疾病行为的十个因素:疾病症状的可见性;所认识到的症状的危险程度;疾病影响家庭、工作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程度;症状出现的频率,它的持久性和复发率;对疾病的忍耐程度;能得到的信息、知识和文化假设;可能导致否定的基本需要;其他与患病反应相竞争的需要;一旦症状得到认知后,是否有其他对疾病的解释;治疗资源的可得性、物质可及性、求医行为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经济支出[9]。对自己确定和他人确定疾病状态以及对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疾病状态来说,这十个决定疾病行为的因素的影响大体上是相似的。


国内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当遇到心理困扰时的心理调节渠道依此为:自我调节、知心朋友、家人、同事、社会咨询机构,也就是说,中国人遇到心理困扰时不大愿意求助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1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