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意义 |
★★★ |
第十七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意义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02:00  |
|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生保健观念也是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如今在我国仍有许多人,有的甚至是受过较高教育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会像患感冒发烧那样随时都可能出现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需要进行心理保健。他们认为,只有患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才需要救治,而当自己遇到各种心理困扰,产生轻、中度心理障碍,尤其是伴随出现躯体化症状时,既不知道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它能在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辅导与治疗下得到妥善解决,却被误认为是患了器质性疾病,花钱费时到处去做各种躯体检查,求医问药,或采取其他非专业性的应对办法,收效很小,延误、加重了病情。到头来还得看心理医生,但此时的疗效已事倍功半了。
除了上述原因外,躯体化现象也可能是个体面对社会压力(如社会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偏见)的一种无意识反应,或者是人们在就医时有意压抑了自己的心理反应和症状,而突出了由情绪所伴随或引起的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反应便表现为躯体症状。
四、文化对中国人有关心理治疗的看法与态度的影响
在西方社会,人们已普遍将心理咨询与治疗看作是消除个体心理困扰的有效手段之一,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已为大众所接受。而在中国社会,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尚存有种种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见和误会,使得人们还耻于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帮助。即便是前来求助,中国的求助者也往往不能坦然地在咨询者与治疗家面前披露自己的问题,且往往对咨询和治疗过程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一方面怀疑其有效性,另一方面又期望咨询者和治疗家能给予他们直截了当的指导和帮助。这就要求咨询者和治疗家在咨询、治疗过程中,不但要善于倾听,还要善于启发求助者陈述自己的问题,更要善于启发求助者独立思考自己的问题,并在强化其自助能力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性帮助。
五、文化对来访者与治疗者关系的影响
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来访者与治疗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受到治疗者所采用的治疗理论和方法的制约,同时也明显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治疗者在与来访者建立咨询和治疗关系时,必须考虑到要适合来访者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曾文星认为,中国文化背景的来访者对治疗者的态度和行为有以下三种[8]: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医心理养生
下一篇文章: 第十七章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若干尝试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