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意义 |
★★★ |
第十七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意义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02:00  |
|
再来看来访者中心疗法。该疗法的创始者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 Rogers)。罗杰斯对于指导式或解释性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感到不满,而主张咨询者和治疗家不宜直接且过分的去指导求助者。他认为所有人都有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长和发展的天性,若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的话,每个人都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咨询者只要间接地帮助他们即可。因此他起初将这种疗法称为“非指导性疗法”,后来又改称为“来访者中心疗法”。罗杰斯的这一咨询与治疗观念,符合在强调个人独立的美国文化环境里长大的年轻人的心理与观念,因而受到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欢迎。但如果把这种疗法照搬到中国,恐怕对不少人不能适用,咨询效果将是缓慢的[3]。譬如,按照这一疗法,咨询者常对来访者说这样一句话:“你自己是当事人,你自己最知道,也最能去处理你自己的问题的!”本来咨询者是为了间接地提高来访者的自信心,但对于不少中国来访者就不太合适。因为,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咨询者应是专家、权威者,有特别知识,也有不同寻常的经验与办法,可以替来访者解除问题。但假如此专家、有经验的权威者,倒过来说来访者自己有办法解救自己,自己有能力自行解决困难,则来访者就会感到失望,以至于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咨询中断(来访者脱落)。
二、文化对临床心理诊断的影响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所使用的各种心理测验量表与临床评定量表,几乎都是翻译和修订西方的。当初西方心理学家编制的这些量表,是以西方人的常态心理特征或心理病理特征为依据的。尽管引进这些心理测验量表和临床评定量表后,都已经过国内心理学家的修订并建立了国内常模,而且在国内使用时也能达到一定的信度和效度,但其内容的西方文化偏向,则是较难消除的。例如,港台的一些心理学家,曾经使用MMPI心理量表对中国人和其他文化群体中的人们进行过比较研究[3]。在MMPI的调查中,发现中国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心理疾病的患者,在第2项和第8项上,得分都非常高。这些研究者认为,这两个项目所描述的,大多是人际反应、一般活动水平和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上述结果实际上是由于不同社会对于这些方面的不同期望和不同评价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因而这种分数的差异反映的只是一种文化的差异,并不表明中国人心理病理的发生率更高。如此看来,设法消除或抵消引进量表中的西方文化偏向,或者根据中国人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变量自行设制一些量表,对于我们更正确地诊断变态人格、心理疾病、精神病或鉴定正常人的人格类型和心理健康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三、文化对中国人心理问题的表达与申述方式的影响
郑泰安指出,华人到医院精神科求医时的主诉经常为躯体化、神经衰弱和肾亏等[4]。杨德森认为中国人特有的心理问题主要为:神经衰弱、气功诱发的精神障碍、迷信和巫术诱发的精神障碍、由于个性受到压抑而出现的“隐匿性抑郁”和“躯体化”现象、个别落后地区存在癔症性质的某些症状,如缩阳症等[5]。这里我们仅以躯体化、神经衰弱为例略加说明。
(一)躯体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医心理养生
下一篇文章: 第十七章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若干尝试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