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四节 精神分析治疗的发展与评价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22:21:12  |
|
与此同时,他的看法与精神分析观点又有相异之处。在他最初的工作中,他曾试图沿袭精神分析的观点,努力寻求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尝试在病人的幼年生活经历中找出精神创伤的影响。但也正是从此时开始,他已开始怀疑“象征性”与病人症状的不相吻合,是牵强附会之说,“情结”亦不能说明问题以及认为“领悟”是治疗者强加给病人的等等。他认为,病人所能领悟的内容与治疗者的观点有密切关系,治疗者的解释更为重要,解释是进行心理治疗的武器。
因此,他放弃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方法而不用,自行创造了一套适于中国国情的治疗方法与解释。他既未采用自由联想,也未对病人的梦加以解析;既未利用移情与反移情进行工作,也未采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固结之说,而是按照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国人的特点采用了适合这些情况的方法与解释。
从他所采用的精神分析原则来看,他所强调的是,病人以儿童式的思维逻辑、儿童的行为方式解决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年人所遇到的问题。而他在治疗中所要做的事情是使病人对这一点达到某种程度的领悟,从而以健康的行为模式代替过时的、幼稚的行为模式,使病人痛下决心——绝不做儿童心理的奴隶。这种解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顺应自然而发展的要求,因此是病人能够、而且易于领会、接受的解释。虽然他自己常说自己的解释是杜撰的,但实际上改造病人的人格,使之变幼稚为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熟是其治疗的中心工作,这也是他的工作中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
而从这一点展开来看,其工作重心都集中在病人的意识领域,无意识领域中的工作他已全然置之一旁。他不在无意识领域中寻找“情结”,不让病人挖掘其早期生活经历。而是在引导病人改变信念,更为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行为。使病人认知发生转变,认识到以前的恐惧、焦虑之无意义,行为的可笑及不可取,认识到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人的逻辑与行为方式与儿童式的思维与表现形式之不同,并改变之,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钟友彬的治疗方法又与当今世界上以改变人的认知为主的认知心理治疗有着共同之处。
根据以上对钟友彬的认识领悟心理治疗的观点与方法的分析,我们总的认为:他是借用了精神分析的某些理论观点,从改变病人的认知入手,创造了一套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具体实践办法。他的方法既可以归类于精神分析学派,亦可以认为超出了此学派的范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一章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治疗
下一篇文章: 第十二章 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