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四节 精神分析治疗的发展与评价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22:21:12  |
|
弗洛伊德忽视环境、社会力量的作用这一点也受到批评并在当代分析者那里有所矫正。当代多数治疗理论正确地看到,社会性的冲突是众多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但在弗洛伊德体系里,社会力量只限于家庭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员;社会力量只以不变的方式与儿童性驱力发生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只产生一种不变的心理症结——俄狄浦斯情结。冲突的复杂性、多样性被惊人地单纯化、公式化了,这绝对是有违事实的。
最后,弗洛伊德的方法论遭到更普遍的批评。他收集资料、处理和解释资料的程序完全不符合一般科学研究的要求。例如,他的个案样本不具有随机性,他的记录依赖的是他和病人的回忆。这无法排除他可能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假设,有选择地寻找支持证据。总之,正如霍尔和林基德在1970年指出的,弗洛伊德的著作包括他的结论,但不包括做结论时所依据的资料、分析资料时所用的方法和关于他的经验材料的系统说明。正因为如此,对待弗洛伊德理论出现了一种有趣的情形,一方面,许多人(包括一些著名学者)赞扬它的天才智慧的光辉;另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大部分并未被主流心理学所接纳。
参考文献
[1] B.Gilliland等: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策略,1984版,第11—12页
[2]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转引自波林、E.G.著,高觉敷译:实验心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转引自杨青: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 钟友彬:中国精神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 弗洛伊德著,林克明译:日常生活的精神分析,志文出版社,1983年版
[6] 弗洛伊德著,苏晓离、刘福堂译: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7]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75页
<< 上一页 [11] [12]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一章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治疗
下一篇文章: 第十二章 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