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四节 精神分析治疗的发展与评价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22:21:12  |
|
1909年美国的霍尔(G.Hall)邀请弗洛伊德赴美讲演,使霍尔及詹姆斯(W.James)等美国心理学家有机会接触到了精神分析的理论。至30年代到40年代,欧洲正统的精神分析家纷纷到美国定居和讲学,使美国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精神分析学说的中心。从30年代至50年代,美国的一批理论家和心理治疗家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与时代、社会及文化相适应的学说与方法。这些学说从不同角度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经典学说,提出了各具特点的观点。由于它们同多异少,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neo-Freudism)。其代表人物有霍妮(K.Horney)、埃利克森(E.Erikson)、萨利文(H.Sullivan)和弗洛姆(E.Fromm)等人。
近年来,对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传统理论的修正和革新已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趋势。许多理论家和治疗家各自强调了精神分析学说的某些方面而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在精神分析学派内,各种理论观点互相渗透,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治疗技巧,其目的都是为了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目前这些疗法常被称之为精神分析性疗法或精神分析式疗法(Psychoanalytic therapy,Psychoanalyticallyoriented therapy)[13]。
(二)精神分析疗法在我国的发展——中国的认识领悟疗法
在我国,三四十年代开始即有介绍精神分析的书籍发行。但真正实施则是近年来的事情。其中最突出的工作当属钟友彬先生的认识领悟疗法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钟友彬先生对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应用及发展所做的工作和他的认识领悟心理疗法——一种精神分析式治疗。
钟友彬是一位精神病学方面的专家。他在任务繁重的基层医院精神科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坚持实践,为把精神分析应用于我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近年来他已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他的领悟性心理治疗的研究及治疗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果的文章[14] [15],并于1988年出版了他的《中国精神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一书[7],此书的问世标志着他对精神分析的应用与发展进入了一个较为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熟的阶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一章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治疗
下一篇文章: 第十二章 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