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次咨询:写发言提纲和准备演讲的作业和任务使T的心境发生了显著改变,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从近几次咨询中T带来的日记看,咨访关系在发展,T的自我认识也开始转变,T写道:“与咨询老师谈了心里话,积怨消除了,他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知道人该怎样面对现实,看得出他对我是真诚的......他帮助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我写出自己的作品,好让人们认识自己的价值,这正是我想做的,我很感激他......这次谈话的内容更深了,他给我的印象比较好,有责任感,对人真诚,与他交谈很畅快,我愿对他多说心里话......"此时,T的日记中表达出对咨询者的移情现象,把过去在人际交往挫败后未能表达的正性情感、态度和主观体验直接移植到咨询者身上,透过它们可以看到T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特点和问题,咨询师有意识地将移情引导到T的自我讨论上,经过两次会谈,T的日记内容也有了相应变化:“由于他的鼓励,写作的激情在我心中涌动,感叹人生,回忆往事,自己的经历多么坎坷啊!他想让我作一次课堂演讲,这样信任自己,为什么不认真准备呢?我决不会辜负他的希望......自已快满40岁了,真的全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熟了吗?实际上老师已指出了我的不足。要靠自己努力改变自已,让人们重新看待自已!" 第9次咨询:这次的咨询过程是在心理专业大学生讨论课堂上进行的,它类似一次团体咨询,不同的是咨访关系作了转换,T扮演“咨询者"的角色,而原咨询者同15位大学生一起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听众或“来访者"。T按照多次修改的讲稿作了一次生动的“演讲",这次她毫无顾忌地描述了在精神病院住院期间对各种治疗的感受,诉说了院内外遭受他人非议的内心体验,也谈到近年通过门诊心理咨询后好的变化。学生们问:“你认为门诊咨询和住院治疗的最大区别是什么?"T回答:“住院期间的病态环境和电疗使我恐惧,而心理咨询老师给我的是真诚与爱心。" 第10~15次咨询:考虑到T的情绪易波动特点,为巩固咨询效果,特在一年半时期内连续安排了3次这样的“演讲",大学生们富有爱心和专业色彩的提问促使了T的理性思考与领悟,数次“演讲,,也增进了T的自我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就感。经最后两次追踪咨询观察,T的人际交往有了很大改善,家庭生活和谐,亲子关系融洽,同事关系友好,与部分男女大学生有了经常联系和正常交往。经咨访双方共同约定,中止咨询过程,T也认识到:“咨询的大门永远敞开,但生活的路还得靠自己走。"
本例的咨询过程是逐步发展深入的,咨询者并不圄于贴诊断标签和对症处理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所倚重的直线因果思维方式,也不是照搬西方哪种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熟的咨询方法或技巧去解决来访者的表面困扰,而是采用理解心理学的观点,注重咨询过程中咨访关系的转换和互动,用家庭作业和“演讲,,为来访者提供最有效的帮助,去促进来访者的自我实现,以达到咨询的终极目标。咨询过程决不仅仅是咨询者帮助来访者的单向过程,而是多向性、回复性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咨访双方都会共同受益、解惑和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长。咨询者能从中积累经验,不断自我修正和提高。咨询者不是完人,也有自身治疗的需要,更何况我国基层心理咨询门诊中还是“业余咨询师"和“无师自通者”居多。本例表明,在咨询过程中适时转换咨访关系,有利于咨询双方的自省,有利于共情的产生,有利于提高咨询效果。 对咨询过程中出现的移情现象,需要正确引导和利用。在异性之间的咨访关系中,移情是常有的现象。从移情现象中可探求来访者问题的症结、深层的心理需要和求助动机。对移情不作正确引导,会阻碍咨访关系的健康发展,给以后的咨询过程带来不利影响,会使来访者过分依赖咨询者而不能自助。本俩对移情作了适时引导和利用,使咨询过程顺利进行并达到满意的终结。 让来访者走近课堂演讲,作为转换咨访关系、促进来访者自我实现的方式是在特定条件下安排的,并冒有一定风险。这种演讲不适合于精神病人,真正的精神病人需要转介到医疗机构求治。课堂讨论程序要精心设计,许多相关因素尚须很好控制,如演讲者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讲稿要反复推敲和修改,昕众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鉴别能力,尽量减少讨论过程中的不良剌激,调控好课堂气氛,给演讲者及时的心理支持等。如果能控制好这些条件,这种课堂讨论将会有希望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对社交困惑者心理咨询的有效方式。 需得指出的是,本例来访者从当事人的角度,诉述了对医院一些只治病、不治人的医德医风的看法,这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挑战,需要引起临床治疗者的关注。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