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修复心灵和行为的努力—…
第十五章   心理变态的预…
第十四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三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二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一章    重性精神病
第十章    身心障碍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
第七章   成瘾行为与赌博
第六章 神经症
  第九章    迷信行为与特殊状态           ★★★
第九章 迷信行为与特殊状态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专业教材 >> 正文
作者:王登峰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7 12:44:18
 

        巫术有一些共同特点,一般都有明确目的,有一定的仪式,有巫词和巫师。巫术的形式有多种,与迷信活动者使用的手法类似:一是征兆和预言,征兆是指某些自然现象或人的生理现象,巫师宣称自己能根据征兆预测未来,如认为月食或乌鸦叫为凶兆,彩虹高挂、燕来筑巢为吉祥之兆;二是占卡,即巫师根据占卡工具上的信号人为地推算未来;三是祈求,通过某种特定的形式祈求鬼神显灵,帮助人们实现某种目的,如求龙王爷降雨,求早生贵子;四是招魂,巫术认为人患病是因为失落了灵魂,于是请巫师实施一定的仪式活动招魂;五是诅咒,通过咒语和象征性的惩罚手段以损害他人;六是驱鬼,请巫师通过某种仪式活动驱赶或消灭鬼怪:七是避邪,利用某种物品预防鬼神侵犯,如将镜子挂在房门口以避邪;八是禁忌,对某些行为进行限制,以免触怒鬼神招来灾祸,如女性不能摸男子的头,视寿时忌见寡妇等。
         巫术是一种迷信手法,它的鬼神观念是对人间现实的虚幻和歪曲的反映。虽然它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它仍旧是反科学的迷信产物。由于巫术千百年来与人类共存,至今仍和民族文化、乡风民俗以及宗教信仰交织在一起,要从根本上取缔巫术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骗术,是迷信巫术活动者惯用的手法,是一种歪曲或掩盖真实、意在欺诈的伎俩。行骗者必定有损人利己的目的。高明的行骗者善于利用人们心理上的弱点,如从众心理、图小便宜、贪财者容易受骗。有的行骗者通晓社会时事,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编制新的骗局,如冒充英雄模范、高干子弟、海外归侨、合资企业老板等,迎合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花样不断翻新。一些极为拙劣的骗术,也屡屡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如一个普通农民,竟然冒充具有硕士学位的合资企业老板,通过征婚广告,同时获得五六位妙龄女郎的青睐和追求。
        迷信巫术是愚昧落后的表现,它不仅影响健康,也扰乱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依法惩治那些危害社会的职业迷信者,全社会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媒介,揭露迷信巫术的危害和行骗性质,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科学和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一般迷信巫术活动者要耐心帮助。在限制迷信巫术活动的同时,也要保障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

二 迷信巫术所致的精神障碍                                                                                    

         由迷信巫术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并不少见,有的是因受迷信巫术观念的影响而发病,有的是表现出的症状以迷信巫术活动为主要形式,如同时引起多人随从,进行荒唐的仪式活动,甚至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严重的人身伤害,引起社会动乱,危害甚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次群体的迷信巫术活动常常有下列人物参加:一是先证者,即一场祸事的发端者,可能是巫师、神汉、或某种精神病患者。在发端者诱导下,加上周围人群平时崇尚巫术迷信,在亲朋好友中就能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群体的信念与活动,从而导致骚乱与暴力行为;二是随从者,即参与迷信活动的人,可能是精神障碍患者,也可能是迷信观念重的非病人,他们受先证者的暗示出现“社会遵从”现象;三是旁观者,指在现场着了迷、入了神的人,当暴力行为发生时呆若木鸡、仓皇失措,未能清醒地加以制止。这也属于一种“社会遵从”现象;四是被害者,即在迷信巫术活动中的受害人。他们即便是被迫参与迷信活动,也有一些遵从因素,因为活动开始时他们常常信以为真,否则就会逃之夭夭而免受其害。他们也不是完全自愿参与迷信巫术活动,有被胁迫因素,多数在真的被伤害之时,才觉得势头不对,但已来不及反抗了。出现遵从及恍惚状态者扮演的是献身赎罪的角色,即“牺牲自己以保全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