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心理 - 大学生
    发表日期:2011年2月25日 编辑:shphao 有984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逐年上升,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要以研究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以美国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积极心理学导论》[1]为标志,注重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促使心理学家用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自杀预防教育从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心理学自从1879 年取得独立地位以后,就面临三个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这三个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均得到了心理学工作者同等程度的关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上,自杀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心理学正在变成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走向了偏颇,关注消极、病态,特别是自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具有自杀预防教育的作用,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绝不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自杀预防上。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心理问题矫正教育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一些高校缺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人员相对不足,所以更关注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这就引发了一个怪现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但对于每一个心理正常的学生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对于心态积极健康的学生如何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则很少有人谈及,更没有具体的做法和措施。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心理问题预防教育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偏颇,学生接触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多为消极的,比如什么是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问题,如何预防这些疾病等。这就造成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学生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预防精神和心理疾病,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对学生造成消极暗示,总是在想自己如何能够避免心理问题,对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则缺乏思考。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积极心理学将研究重心指向人和社会的积极方面,对人性坚持积极评价,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因此,我们需要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一)大学生积极体验的培养

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2]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不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出现,但大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没有变。这就造成大学生现实生活状态与理想状态差距过大,主观幸福感缺乏。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的一个根源。那么,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的获得以三种基本的积极体验为前提,这就衍生出大学生积极体验培养的三个子目标。这就是生活满意、福乐、希望。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3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3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2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1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10]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