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09年12月18日 作者:冯大彪 ,刘春雷 编辑:shphao 有572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冯大彪)新心性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变革

一、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构建

新心性心理学的核心内容由心理文化、心理生活和心理环境三部分构成,具体如下:

()心理文化论要:

新心性心理学关于传统的解析。任何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立足于特定的文化,在过去,无论是心理学的发展还是对心理学发展的探索,都缺乏文化的维度。其实,文化是考察心理学发展和演变的重要视角。心理文化的概念就是用以考察心理学成长的文化根基,探讨心理学发展的内涵,挖掘心理学的文化资源。从心理文化的视角来看,起源于中国文化的本土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一样,也有其自成体系的心理学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的心性学说就是独特的心理学,它揭示了有意义的内心生活,给出了精神超越的发展道路。具体地说,心性学说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儒家的心性学说重心在社会,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仁道;道家的心性学说重心在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天道;佛家的心性学说重心在人心,在个体与心灵的关系,强调的是心道。不管是仁道、天道还是心道,“道”都不在人心之外,而在人心之内,所以要反求于内心,发挥心性的作用才能体认内在的道。

一直以来,中国之所以没有在这种心理文化中建立自己的心理学,其原因就在于对中国传统心理学的理解存在三种误区:一是在西方心理学的框架下的理解;二是片段破碎和语录摘引的理解;三是限于传统和解释传统的理解。这三种理解没有认识到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哲学从认知思维出发,采用了“本体论”的表达方式,把超越现实的本质存在变成了独立于感官之外的概念世界,走的是外在超越的路子,中国哲学从体悟体验出发,采取意象的表达方式,通过心的领悟来认识寓于万有之中又具有超越万有之性的“道”,走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子。因此,运用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不能把握到蕴涵于中国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的精髓,不能推进中国传统心理学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解应该树立三个正确的观点,一是从中国本土文化出发的理解;二是完整系统和深入全面的理解;三是立足发展和力求创新的理解。可见,不管是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还是原始性的理论创新,都必须要对本土文化本身有着精准的把握。

()心理生活论纲:

新心性心理学关于对象的阐释。西方心理学一直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心理现象。所谓心理现象,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设定之上:一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绝对分离的,研究者仅仅是观察者、旁观者和中立者;二是研究者必须通过感官来观察对象,而不能加入思想的臆断推测。但人的心理是一种内在的自觉活动,它是无形的,所以通过感官是无法把握人类心理的原始全貌的,而只能把握到人的“心理基础”,如行为基础、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等。但这些心理基础并不是心理本身,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把心理生活作为研究对象。所谓心理生活,是人所理解、觉悟、阐释、构建的生活,它是没有分割和还原的心理原态。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哲学家、宗教家和文学家,都有自己对心理生活的探索,这包括宗教揭示的心理生活、文学描绘的心理生活、常识引导的心理生活和哲学思辨的心理生活。

心理生活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设定之上:一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彼此统一;二是生活者是通过心理本性的自觉来创造心理生活的。心理生活的性质是觉解,方式是体悟,探索是体证,质量是基本。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心理生活,就是要改变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绝对分离,改变科学心理学有关研究对象的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使心理学的研究从对客观性的追求转向对真实性的探索。

()心理环境论说:

新心性心理学关于环境的探索0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环境具有不同的类别和含义,主要可以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环境:

其一,物理的环境,是可见的物理刺激和物理存在;其二,生物的环境,是直接涉及到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其三,社会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存在、关系存在和心理存在;其四,文化的环境,是通过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而获得的具有意义的环境。这四种理解把环境看成是外在的、客观的和独立的。当把环境看成了外在的影响、外在的干预,那么环境就成了异己的力量,就成了强加于人的奴役,无法摆脱的神喻,人的心理就是环境任意所为的对象,所以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对于心理、意识,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存在来说,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生物、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而且还是心理意义上的。心理环境就是被觉知到的、被理解到的、被把握到的、被创造出来的环境它是最切近的环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心理的成长不仅需要物理、生物.、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外在环境,而且需要内在的心理环境。所谓心理成长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扩展和丰满的过程,是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如何理解环境的含义有着重要的差异,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有环境决定论和自主决定论。前者认为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行为,后者认为人的心理是自主发展的。其实,人心理的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是交互的,所以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共生和互惠的关系,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就是天人合一。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心理学理论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以人为中心理论中的自我概念(2010/7/30 7:41:53)[3480]
  神经症的心理学解释(心理病理学)(2010/7/28 23:24:11)[8468]
  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与疗法(2010/7/28 23:15:42)[3430]
  模仿学习理论(2010/7/28 15:25:35)[16444]
  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2010/7/28 12:12:12)[981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冯大彪 ,刘春雷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