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史
    发表日期:2010年7月30日 编辑:shphao 有348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以人为中心理论中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理论:在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中,自我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差异。自我就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而自我概念则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觉和认识。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一个人自己的体验或真实的自我相同的。因此,理想的实现倾向就是自我实现,它是自我与自我概念完全一致的情形。当自我和自我概念一致时,自我概念又可能朝着实现更深层需要的自我的目标努力。

1)自我概念的发展。首先,一个人需要对自己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过程对于现实的或真正的自我来说,是一个重要过程。它将决定着人对体验的估计以及根据这种体验能否满足实现倾向的判断。例如,一个婴儿表现出更喜欢新奇感和安全感等体验,他(她)就是依靠这些经验来维持自己并使自身得到发展;而对于疼痛和饥饿的感觉体验等不利于他(她)维持自身及发展的东西,则采取拒绝的态度。这种对自身的体验或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是处于无意识水平,而不是有意识借助于言语信号进行的。这种评价过程来源于婴儿自身,婴儿只对其自身感觉和本体感觉进行反应。当人们长大一些之后,评价过程将更为有效地帮助他们达到自我成长。达到这样的水平之后,他们就能感觉到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并能意识到这种经验和体验。

其次,自我概念最初是由大量的自我经验和体验堆砌而成的,它包含了作为主体的“我”(Ⅰ)、作为客体的“我”(me)以及自己(self)的经验。此时,还不能用言语来表述对主和客体的我及自己的认识。例如,婴儿饿了,他可能会把他对饥饿的消极评价结合进他的自我概念中。在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越来越多的自我体验被意识到并被言语化。在与环境、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儿童区分出了与他人及其他事物不同的自己,发展出了各种各样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带有积极或消极评价的自我概念。

再次,婴儿通过学习,逐渐产生希望获得他人积极评价的需要,这就是价值的条件化。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他人的好评时,人们的这种对积极的评价的需要就得到了某种满足。当儿童对其父母微笑时,对方就会有一种愉快的体验,并对此做出积极的评价。最初,这种行为带有偶然性。不过,儿童也会感到某种矛盾和冲突,即获得积极的评价的需要与自身体验之间不一致。例如,一个男孩觉得打他的小弟弟使他感到很快活,但他的父母却对他这样说:“你很坏,这种行为很坏,你这样做一点也不可爱”。这个男孩打小弟弟的行为没有得到积极的评价,却得到了负面的消极评价,因为他的父母不喜欢他这样做,而他需要的是正面的积极评价。这种冲突可能使他产生不正确的、歪曲的言语评价,如“我觉得这种行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此时,正确体验的言语评价应该是为“在我干这种事时,我感到高兴而我的父母感到不满”。不正确的评价不是取决于个体自身的评价过程,而是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这就是价值的条件化。价值的条件化存在着两种评价过程。一是有评价过程真实地反映了实现的倾向;二是以他人评价为基础,并不能真实反映个体的实现倾向,反而妨碍着这种倾向。当人采用第二种评价过程反映现实时,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而这可能更多地是为了避免出错而不是为了自己真正的需要。

不同人的价值条件作用内化的程度各不相同,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及他们对积极评价的需要程度有关。对有些人来说,他们的自我概念可以发展到较高程度,能够准确地感知许多自身的经验与体验,但很难达到完全排除价值条件作用的程度。有些人能够将价值条件作用较多地内化到自我概念中,而另一些人则内化得较少。最常见的价值的条件化例子是:“实现自己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就不配为人”,“挣钱很重要,如果我不能挣到很多钱,我就是失败者”等等。这种价值的条件化不仅仅把一个人应怎样做人的评价内化,而且当一个人没能做到他认为应该达到的目标时,把别人怎样看待他自己的外部评价也内化了。这种内化的结果,不仅脱离了自己的体验,而且对自我的评价也降低了,最后,可能产生“自我压抑”。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心理学理论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56]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0]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5]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