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教育、学习、认知神经领域的发展及其现处阶段。该领域在整个心理学研究领域内最为接近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也是心理学进入科学研究阶段的标志。起初在该领域内,始终存在着基于经典条件发射的“认识反映说”和基于康德的“先验论”的建构主义理论。前者认为人机械的对客观环境做出反应,后者则认为人面对同样的世界却会有不同的认知和反应,因为人先验的建构了不同的图示,用不同的图示去接受相同的刺激时,会得到不同的认识。但是,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理论各自都把自己与对立的一方隔离开来并划分了严格的界限,这种做法的机械性和僵化性质就导致了这两种理论都只能靠近却不能触及真理。于是,又出现了调和两种理论的折衷主义,认为认知模式是在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过程中形成的,形成后这个认知模式又会反作用于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过程中,成为一个主观的因素,影响这个反映的结果。然而折中主义理论的出现并没有如同科学革命中新理论取代或修正原有理论一样,在科学革命后占据__主导地位,而是呈现了与之前的两种对理论并立的理论存在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生物科学、脑科学以及相关仪器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逐渐兴起。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样的发展意味着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走向了科学化,因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直观,更接近数据驱动的研究模式。而我认为,这种进展与之前的研究模是比较,并不是科学与不科学的区别,而是宏观与微观的区别。也就是说当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起来以后,心理学的研究就进入了更微观的对心理机制的探索。这就有如从对气体压力的研究进入到了对分子运动的研究。而这种更微观的心理机制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更宏观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宏观的心理活动现象也可引导微观的心理机制研究的方向。依据范式理论:我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处在将要进行科学革命的规范科学阶段。因为目前在该领域内还在围绕着三种重要的理论进行验证、收集资料和证据的工作。但是这三种理论之间的显而易见的不相容性将导科学革命的快速到来,最终经过理论比较而树立新的更具包容性、正确性、概括性的理论框架。
3 社会心理理论领域的发展及其现处阶段。在社会心理学领域,20世纪中旬,在关于人的行为、情绪、认知及三者联系的层面上,心理学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在我看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最符合从现象到本质再到现象的逻辑路径。与前两个领域不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并无多少哲学的引导,也未形成几个占据优势地位的理论流派。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断的把一些日常生活中每天在发生的现象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次。比如,人们常说的“随大流”被心理学家阿西通过实验证明是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从众”规律;比如人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经实验验证,从个别的现象上升到普遍存在于人的信念中的“后见之明”效应等等。与此同时,菲斯汀格等心理学家还发展出了认知失调、归因偏差等理论来解释人在对客观世界做出反应时,并非遵循纯理性原则,也非完全客观的反映现实并对现实做出反应的原因。我认为从心理学研究范围的普适性、心理学研究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力、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三方面综合考虑,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是最为出色的。与人格领域的研究相比,它更具科学性和普遍性;与认知领域的研究相比,它更具普遍性和解释力。但是依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我认为从发展阶段来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尚处在前科学阶段。因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虽然产生了众多受到高度认同的研究结果,但是这些结果多为从现象到规律的提升。即使有一些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也只是解释了某一类特殊现象的深层原因。就好比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并且用物体体积来预测浮力的结果,这样的发现以及由此得出的浮力定律受到了广泛的接受,但是这并不能构成前科学到常规科学的转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形成围绕在这个理论周围的科学范式。这或许与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都是特殊类别的现象,而还没有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汇总的缘故。所以目前社会心理学所得到的结论仍处在规律层面而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理论,不能起到广泛的解释作用,因此这个结论在解释了一个小范围内的现象后就完成了它的解效用,而无法深入的去进行验证。但是,这些研究和结论的得出是有意义的,它们的不断涌现必将导致对规律汇总并上升到高度概括的理论的需求,到那时,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就会迈人规范科学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