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引导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例如,在学习完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后,学生产生了利用已学知识治疗疾病的动机,教师在讲授病理生理学前如果能强调病理生理学是基础课与临床课间的桥梁,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好病理生理学的愿望。其次,明确所学知识的具体目的和意义。教师在讲授具体知识前,应当清楚、明确地指出对所学知识的目的和要求;讲解内容时,应阐明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具体运用。实践证明,所学知识的具体目的、意义及价值越明确,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2 培养认识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而言,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病理生理学要求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心理,突出学科特点,并辅以真实病例对理论进行进一步的阐明,指导学生如何联系临床病例进行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自觉、勤奋地学习,改善教学效果。
2 遵循记忆规律,合理设计教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调动人的意识性、目的性、能动性,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集中趋向于一个目标的有意识记忆,效果明显优于无意识记忆,主体对输入信息的深加工是有效识记的必要条件,主体对输入的知识信息分析思考得越深,识记效果越好。因此,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利用现代心理学中有关学生学习结果分类的知识来确定并陈述教学目标;其次,分析教学任务。在备课时,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理编排与设计,贯穿于教学目标中;然后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以赫尔巴特的六步、三阶段、二分支模型为基础,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赫尔巴特教学模型的六步分别是: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有组织的信息,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引出学生的反应、提供反馈与纠正,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促进迁移。其中前四步为第一阶段,第五步为第二阶段,第六步为第三阶段。两分支即陈述性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比如在“休克”一节的教学设计上,从白求恩抢救伤员事例开始,集中学生注意力并展示目标;然后复习微循环的生理学,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再讲述休克各期的微循环改变及发生机制;并利用病例让学生分析休克的病因及发病学环节,估计休克对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影响;确定治疗方案,最后安排实验设计观察,实施治疗方案。这样既发展了学习主体的有意识记,又促进了主体对输入信息的深加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提高教学效果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