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犯罪类
    发表日期:2009年7月3日 作者:王大海 王春卫 编辑:shphao 有1433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王大海)职务犯罪要案多发领域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3. 完善廉政法制建设

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加紧制订和完善有关立法,弥补廉政法制的不足。注重立法质量,不仅要实现廉政建设法制化,而且要使廉政法制走向科学化。在廉政法制建设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出台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政策性文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践。

()加强司法制度控制,形成“不敢犯”的威慑态势司法控制是控制职务犯罪要案的最后屏障,在当前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状况下,必须继续贯彻依法从重从严的方针,保持对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一定要发挥党纪国法的威力,对腐败分子严惩不贷,使腐败行为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促使其“不敢犯”。

1. 完善职务犯罪立法。总体而言,我国《刑法》具有“厉而不严”的特点,即刑罚苛厉而法网不严密。国外立法和实践证明,适度扩大犯罪范围比单纯加重刑罚量更能取得遏制严重腐败的功效。因此,应考虑把过去不是犯罪的行为或准犯罪的腐败行为,纳入惩治打击的范围,比如扩大贿赂犯罪对象的范围,取消贿赂犯罪构成要件中谋取利益和不正当利益的限制等等,使我国《刑法》走向“严而不厉”的合理格局,即法网严密但刑罚不苛厉。

2. 强化罚金刑、资格刑的适用。鉴于职务犯罪具有鲜明的贪利性、功利性的特点,因此,除对职务犯罪要案涉案人员处以自由刑外,还应强化罚金刑、资格刑的适用。对这种人职业资格的限制和剥夺,足以毁灭他们所认定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威慑作用。通过处以资格刑,剥夺其终身或一定时期内从事公务活动的资格,剥夺其以权谋私的机会;通过处以罚金刑或没收财产刑,剥夺其经济能力,防止他们为了“牺牲一个人,幸福一家人”、“坐牢一阵子,舒服一辈子”铤而走险等现象。只有这样,职务犯罪大要案才有可能逐渐减少。否则,腐败成本太小,腐败动机就越强,腐败就越高发多发,反腐败的难度就越大。

3. 严格司法,提高刑事司法的效能,强化刑罚的确定性和及时性。一是司法人员要严格执法、秉公执法,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防止行政处理代替刑释追究、以罚代刑、重罪轻判、滥用缓刑等问题。二是改善执法条件,增加执法的科技含量,提高执法人员的侦查水平和证实犯罪的能力,大力提高发现和突破职务犯罪要案的能力和案件质量。

()鉴于高校腐败犯罪的特殊性,建立遏制和减少高校职务犯罪要案的对策一要尽快完善招生费用的有效管理机制;二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三要对财务、基建、采购等重要岗位人员实行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四要严格审计监督制度;五要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六要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吸收借鉴国外智力严重腐败犯罪的有效做法,不断创新、完善遏制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机制和制度国外近些年反腐败犯罪的对策在实践中有很大发展,主要反映在刑事治理预防体系的严格化和周密化,非刑事治理预防区域的综合性和网络化。具体体现在:惩治腐败犯罪的刑事法规呈双重化(严格化、周密化) ,变得更为严密和详尽。惩治腐败犯罪的机构逐渐专门化,并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惩治腐败犯罪的刑罚等方法呈多样化、严厉化。公职人员的选用标准日益严格,公职人员的任职法规不断完善。实行国家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政治透明度。适当提高公职人员的薪俸待遇,给公职人员严格执法、反腐倡廉以经济保证。发挥议会等权力机关、政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建立社会外部的反腐败制约机制和环境。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各个国家都有,消灭腐败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一方面,必须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都要坚持不懈地与职务犯罪这种严重腐败现象做斗争;另一方面,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从最为集中的突出点抓起,分阶段推进,逐个问题解决,争取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结束,能有效遏止住职务犯罪蔓延的势头。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57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8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605]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105]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53]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王大海 王春卫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