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犯罪类
    发表日期:2009年7月3日 作者:王大海 王春卫 编辑:shphao 有1432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王大海)职务犯罪要案多发领域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4. 犯罪由系统、区域内向跨系统、跨区域发展。系统内、部门内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环节的工作人员,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了谋取非法利益,相互串通,联手作案,“利益均沾”、“相互配合”结成“一荣俱荣”的共同体。

5. 犯罪方式由单独作案向家族性、集体性、组织性作案发展。一是本人与家庭成员、情妇等合作作案。二是某些单位“一把手”管不住自己,更管不住下属,出现一窝黑的群体腐败现象。三是腐败分子形成犯罪风险共同体,沆瀣一气,相互利用,共同作案。最近几年,集体腐败的趋向在高层干部腐败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四是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作案,进行钱权交易。

6. 犯罪手段由简单化向智能化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高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大大增强,犯罪手段越来越智能化、隐蔽化、专业化。有的通过破坏网络系统、篡改数据、改变程序实施犯罪,作案后很难在短期内发现。

7. 犯罪领域由集中向分散发展。犯罪领域由主要集中在企业、经济领域如金融、房地产、证券、电力、邮电、粮食等部门,向主要“三机关一部门”等权力部门、政治领域扩张渗透。近几年,职务犯罪几乎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行业和部门,犯罪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新型犯罪增多。

8. 犯罪形式由表面性向隐蔽性发展。从近几年查处的职务犯罪要案可以看出,职务犯罪已由表面性向隐蔽性发展。犯罪分子千方百计隐蔽犯罪、规避法律制裁,挖空心思掩盖犯罪真相或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干扰侦查,加大了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难度。

9. 犯罪危害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职务犯罪直接的危害表现在给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从社会整体发展进程看,更为深层的严

重危害是:经济上,腐败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力量,阻碍经济改革进程。政治上,一部分党员、干部利用权力以权谋私的恶劣行径,严重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涣散着党的组织,疏远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瓦解民族的凝聚力。思想文化上,腐败造成社会思想混乱,使社会失去精神动力,使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出现滑坡。

三、遏制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势头的对策

()加强道德控制,强化“不想犯”的心理动机道德控制是一种软约束,但一旦内化为人的信念,其作用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要遏制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势头,既应重视法制的作用、强调依法治国,又要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以德治官。

1. 加强官德政德教育。以加强干部的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增强党员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眼于教育的有效手段、方法和环节,以及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大力进行以加强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官德政德教育。注意政治道德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增强从政道德的刚性和约束力。另外,还应把道德教育与合理的利益机制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促互动,相得益彰。

2. 创新官德监督机制。国家和政府是对全体官员进行宏观道德监督的主体;行业领导部门和地方政府是对本行业、本地方的官德进行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最大的官德监督主体,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行业和部门领导的道德监督作用。一个多主体全方位的官德监督系统的形成,会使许多官员的道德问题及时发现、及早解决,大大增强道德调节的有效性。

3. 建立有效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机制。在实践中,要坚持做到既依法严惩严重腐败犯罪,又要以坚定不移的态度、坚强有力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进一步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切实加大遏制职务犯罪要案的治本力度,强化“不想犯”的良性社会心理氛围,抑制“敢捞、敢贪、敢要”病态社会心理的蔓延。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56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8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60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105]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53]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王大海 王春卫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