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偶像崇拜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现象当代社会的偶像崇拜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消费型偶像迅速发展和繁荣, 而青少年是这种偶像崇拜风潮的主力军。偶像崇拜离不开大众传媒, 现在的大众传媒对娱乐的关注也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2008 年 1 月 17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 《第 2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指出, 截止 2007 年 12 月 31 日, 我国网民总数达到 2.1 亿人。目前中国网民群体以青年为主, 总体网民中的 31.8%都是 18 到 24 岁的青年。青少年既是现阶段我国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也是偶像崇拜的主力, 网络对青少年偶像崇拜有强化影响已经成为一种事实, 那么, 这种影响是以何种方式实现的呢? 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理论梳理及研究方法
2.1 网络社会学的相关研究
社会学可以说是为了应对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一门科学。现在, 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经历另一场深刻的变迁, 现代社会被称为风险社会、消费社会、信息社会。20 世纪下半叶, 互联网的兴起并迅速发展是一件对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互联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交往与传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媒介, 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式交往与活动平台” ( 黄少华、翟本瑞, 2006:9-10) 。面对这样一个迅速变迁的社会, 面对这样一个不断产生新事物、新问题的社会, 社会科学做出了反应, 出现了很多关于网络的研究。黄少华和翟本瑞在其书的序言中将研究资讯社会的社会学依对象差别, 分为四种态度: 一、“用网络来探讨各种社会现象, 将网络这一媒介拿来作为认识存在真实世界中的社会现象之参考”, 二“探究虚拟空间中的各种虚拟现象”, 三、“探讨真实生活与虚拟世界间的差异, 进而检讨真实生活对虚拟世界的影响, 以及虚拟入侵后现实世界的改变”, 四、“从科技未来的角度, 探讨互联网终有一天具有思考、情绪等能力, 而人机界面的分野逐渐消失, 人类文化有一天可能会消融于互联网之间” ( 黄少华、翟本瑞, 2006: 4-5) 。本文试图从一个经验现象来探讨网络对生活一个方面的影响, 即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影响。
2.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直接论及网络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比较缺乏, 涉及这方面的大多是媒介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 并以此探讨媒介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责任和引导问题, 与本文的探讨方向不甚相同。其他更多的研究主题是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和青少年行为的影响, 或只是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 主要涉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类型、特点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等方面。其中与本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郝玉章和风笑天在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207 封“赵薇迷”信件的社会学分析》 中探讨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内容和特点。文章特别关注了偶像崇拜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和区域差异。 ( 郝玉章、风笑天, 2000) 该研究虽未涉及网络影响, 但对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基本情况有了相当程度的分析。华红琴在 《网络影响下的青少年社会化与生活方式: 双重机制、多元化和性》 中谈及了现在学校对青少年施与的压力以及现代社会消费型偶像的象征性意义, 并指出现代社会消费型偶像所具有的划分意义。 ( 华红琴,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