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社会类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20日 出处:互联网 作者:李梦影 耿柳娜 编辑:hfhao 有1491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网络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

2.3 研究方法

网络与以往传媒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创造了一个虽然虚拟但却真实存在的社会空间。网络空间的影响不会孤立于人们的心理特点和真实的社会而发生作用, 因此, 本文注意将网络影响与青少年本身的心理相结合,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是网络群体与青少年偶像崇拜, 二是偶像与青少年通过网络而产生的联系。也就是说, 一个涉及同辈群体间通过偶像崇拜而产生的互动,另一个涉及偶像与青少年的互动, 或者更确切地说, 通过网络, 青少年产生的与偶像互动的感觉。本文采用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访谈对象为 8 ,内容分析即对网络空间的内容加以分析, 如以偶像为纽带建立的论坛、博客和网站等, 本文分析的材料基础是西城男孩中文网论坛和 MySpace 网络社区。

3.网络群体与青少年偶像崇拜

“互联网络已不再仅仅只是一个通讯工具, 而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空间” ( 黄少华、翟本瑞, 2006:183) , 网上的社区“不具有现实社区的必须有共同地域的条件”, 但“它确实能够唤起社区成员心理上的认同感” ( 方建移、张芹, 2004:178) 。而“形成社区的最重要条件??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数量的心理关系” ( 周晓虹, 1999: 507) 。网络的一个特点是它的交互性, 上网的人在互动中形成虚拟社区, 形成以某一偶像或某类偶像为纽带建立的各种网络群体。

3.1 网络群体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网络对偶像崇拜的影响不会孤立于青少年本身的心理需求, 而网络对偶像崇拜的影响正是由于它契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埃里克森在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 青少年的人生主题是“亲密对孤立”, 这一时期青少年需要建立友谊、爱情、亲密合作等关系, 否则就会产生孤独感 ( 埃里克森, 孙名之译, 2000) 。而在角色作用相同时, 例如大部分的友谊关系中, 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 周晓虹, 1999: 351-352) 。在偶像崇拜群体中, 青少年有相似的爱好, 成员之间相互认同进而产生归属感, 满足了青少年寻求认同和归属感的需要。这种虚拟社区是以共同兴趣为唯一基础的, 青少年参与的动机就是寻找认同, 获得归属感, 网络中的匿名性又使他们获得了极大地自由, 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不因“崇拜”、“追星”本身被视为贬义词而有所顾虑, 而且同一社区的人有着同样感情,就连现实中不被接受的感情也能够得到认可和赞赏, 很容易产生归属感和被需要感。另外, 现在偶像众多, 虽然喜欢某一偶像的人可能很多, 但分散在实体空间各处, 并不容易找到同伴, 网络则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空间正如一位访谈对象所说, 她的偶像是日本的一个声优”, 不过她周围的朋友并没有和自己一样喜欢那个人的, 而网上却有许多和她有着相同爱好的网友, “上了网就会知道, 原来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他! 虽然比起那些喜欢歌星、影星的人来说算是很少的, 但这样这些网友就更觉得亲密了, 觉得很贴心。”

对偶像的崇拜使这些人形成群体, 而对群体的依恋又会加强对偶像的喜爱, 网络则提供了这种群体形成和活动的空间。在访谈中一位被访者表示, 其实自己对之前的偶像已经没有那么喜欢了, 现在更喜欢另外的偶像, 而且也不如以前狂热了, 但常年在偶像的论坛中已经与论坛中的一些人建立了感情, 自己也还是这个论坛的建立者之一, 就更舍不得了。另一位被访者说, 以前她喜欢一个日本偶像团体, 后来解散了。“团体解散后我们还经常会在论坛上继续交流, 尤其是解散时我们都很低落, 大家在一起交流很能互相理解。但后来论坛关闭了, 那时我才真感到那个团体不再存在了, 哭了一个晚上眼睛都肿了。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觉得好笑, 不过这种感觉是真的,毕竟那个论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对我来说, 偶像团体解散给我的冲击还比较小, 论坛关闭更令我不好接受。”

3.2 群体划分及其对青少年的意义

形成群体的同时, 必然产生群体内与群体外的划分。虽然偶像非常多, 个人的喜好也会变,但一个群体的偏好是相对稳定、类似的, 比如欧美派、日韩饭, 或者根据音乐风格分的流行、摇滚、说唱, 真正“杂食”的并不很多, 至少是有偏爱的。因此一旦加入了某一群体, 该群体的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非常大。这种群体划分一方面强化了对我群体的归属感, 另一方面, 群体之间的划分又多了一层象征意义。消费型偶像作为一种消费品, 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一样, 具有某种划分意义。鲍德里亚指出 “在消费过程中, 进行交换的商品必须成为具有消费者追求的意义的某种符号, 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 消费者不再是将消费品视为纯粹的物品, 而是当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 高宣扬, 2006: 26) 。偶像的象征意义虽然不具有其它奢侈品对社会地位、名望等的划分意义, 但在青少年中这种划分意义还是相当明显的。访谈中有人说, 在流行音乐方面, 有种说法“听朋克的瞧不起听流行的, 听重金属的瞧不起听朋克的, 听黑死金属的瞧不起听重金属的??”。在访谈中被访者又表示了对“日韩饭”的不屑。此时的偶像崇拜满足的已不仅是青少年情感上的需求, 对他们来说还代表一种生活品位,一种个性的张扬。他们在欣赏偶像和寻找认同和归属感的同时, 也在向别人展示其独特的兴趣和所认同的文化, 展现个人的欣赏品位和素养。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AI时代英语学习新革命,三天掌握三年单词(2025/8/3 12:46:23)[84]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61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63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205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547]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李梦影 耿柳娜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