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医心理养生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1:58:19  |
|
凝神是气功养生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国气功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为数众多的门派,古时就有“道法三千六百门”的说法。但是,无论何种功法,都必须从凝神入手。人在生活之中,总要用神,总要应接周围的事物。神驰于外,就要消耗一定的气,这是日用之常。养生之道,则须反此之常,设法收神于内,引气归根,即所谓“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类经·摄生类》)。“神返身中”,就是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指向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守窍),通常是气海穴,又名丹田、气穴。有人曾把气功概括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复命篇·丹髓歌》),可见凝神极为重要。然而凝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神之特性,变动不居,易纵难收,转瞬万里。《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不测谓之神。”人们还常用“心猿意马”一词来形容神的这种特性。为了取得神凝气聚的效果,古人在气功养生实践中创用了种种方法,如调息法、数息法、存想法、默诵法等等。行此诸法,为气功的诱导阶段。其中调息法是最常应用的方法。调息,就是注意调节自己的呼吸,逐渐使之深、慢、细、匀。调息之时,要把神与呼吸、守窍,协调地结合在一起,使神息相依,注于守窍。神有所依,相恋日久,自然凝而不驰,此时即为入静(现称气功功能态)。凝神入静是气功养生的效应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产生种种心身效益,如胃气旺盛(消化机能的增强)、津液充足(内、外分泌的增加)、卫气坚实(免疫力的提高)、神清气爽(精力的恢复)、自悦(心境的改善)等等,这些都是凝神的效果。
有人认为凝神入静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有意注意”,这种提法不无道理,但细论起来,始觉言犹未尽。练功之初,须时时寄神于息,务使神息相随。此时尚知有息,神息依然可分,古人称此时之神为“识神”。当练功达到一定深度时,神入息中,神息合一,“身心混沌,与虚空等,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之为气,气之为神,不规中而自规中,不胎息而自胎息”(《针灸大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任脉经穴主治》)。这种景象便是入静,古人称此时之神为“元神”或“不神之神”。“识神”与“元神”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前者需要意志的参与,而后者则无须意志的参与;前者属于有意识的心理过程,而后者则属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显然,“有意注意”这一术语不能概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可见气功凝神入静的深入研究,对探讨现代心理学某些基本理论问题,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宁神
宁神是气功养生的另一重要环节,并且是凝神的基础。有人把气功看作一种单纯的生理锻炼方法,只重视如何调整姿势、如何调节呼吸,这是不对的。自古以来,气功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偏于生理方面,称为“命功”;一个偏于心理方面,称为“性功”。命功主要讲练功时如何调身、调息、调心,养气行气,凝神入静。性功主要讲平时如何加强个人修养,施行精神净化,避免心理障碍,保持心神安宁。命功是凝神的功夫,性功是宁神的功夫,二者相辅相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不可偏废,所以养生家大多主张“性命双修”。
各种不正常的情志活动,必然带来不良的心理冲突,令人心神不宁,气机逆乱。在这种状态下练气功,是很难入静的,即使能够入静,由此而积攒的精气神,也远不敷五志化火所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损耗。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养生者必须“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只有这样,才能“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古人把有碍于气功养生的心理因素总结为“六害”(名利、声色、货财、滋味、虚妄、嫉妒),“六者有一,卫生之道远,而未见其有得也。虽心希妙理,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失也”(《针灸大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任脉经穴主治》)。这就说明,练功者必须加强个人修养,不断进行自我精神净化,做到凝神与宁神并重。如果只知凝神而不知宁神,则如漏瓮汲水,随得随失,终必劳而无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六章第三节 中医心理治疗
下一篇文章: 第十七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意义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