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交流中的干扰:阻抗移情…
交流中的干扰:阻抗移情…
交流中的干扰:阻抗对内…
交流中的干扰:阻抗性格…
交流中的干扰:阻抗性格…
交流中的干扰:阻抗对变…
交流中的干扰:阻抗对变…
  交流中的干扰:阻抗对变革的阻抗(2)           ★★★
交流中的干扰:阻抗对变革的阻抗(2)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专业教材 >> 正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8 19:01:15
 
(一)继发性获益的阻抗

    继发性获益(secondary gain)是由各种报酬、好处或者满足感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这种获益是由于患者把自己视为心理无能而自然产生的。上述各种获益将促使患者抗拒任何重要的变化。弗洛伊德的许多论文对间接性获益的本质和其在维持情感困扰中的角色都有较好的论述。他首先描述了间接性获益作为一种阻抗在心理治疗中运行的方式(1926/1959a,pp98-101,169)。在当代文献中,卡斯泰尔沃-泰代斯科(CastelnuovoTedesco)(1989)描述了患者是如何因害怕自己可能会失去什么从而在心理治疗中产生阻抗。这并非意味着具有情感困扰的人因为喜欢获益才受到情感困扰。之所以说间接性获益是心理问题的来源,是因获益这个结果激发病症行为,就如同患者为了获得别人的同情而出现情绪问题。这种目的论的假设对理解心理困扰的起源非但作用甚小,而且它还错误地意味着如果患者决定放弃那些好处时,他们就能够在任何时候自愿放弃心理治疗。

    准确地讲,继发性获益有利于增强而不是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这种困扰行为的模式;这种获益阻止患者变革,而不是防止变革。继发性获益之所以能够出现,其原因在于大众认为那些遭受疾病或痛苦折磨的人表现出古怪的、不体贴和自我放纵的、他人难以忍受的行为是值得同情和能够接受的。人们满足自己的需要、纵容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能量都是为了自然的自我愉悦,而这种丧失变革或者劳动能力所带来的潜在好处正是阻止变革的力量。另外,如果根据患者无能情形的不同为他们提供一些有形的好处,如伤残补助、延长病假时间或对全职主妇提供支持,都可能有助于增强阻抗,这再次表明了继发性获益和对变革的阻抗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然而,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因为能够获得他人允许的某些特权和某些责任的免除而感到愉悦。那些受到患者行为干扰的人,并非同情和宽恕患者,而是极不耐烦和大为光火,这时患者认识到如果自己持续问题行为的话,除了惹怒别人或者考验他人的耐性偶尔会让自己感到很愉快之外,总体上很少获得先前那种诸多继发性的获益。与此类似,患者在家庭、学校、工作中,尽管可能存在真实的心理障碍,但那非但不能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逃避责任的借口,患者还要继续承担起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心理障碍反而是克服问题的动机,这种挑战性的动机更甚于引起阻抗的继发性获益这种动机。

    即使因为存在心理无能而享有他人同情和免除责任的自由,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很难持久地享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躲避工作、决策和逃避微妙的人际环境或不承担责任,有如度假的感觉,暂时会存在吸引力。但是当个体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有能力作出决策、承担责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个人感觉更加有价值时,人类的本性会使大多数人感觉更好。因此除了严重的慢性障碍由于根深蒂固而导致心理疾病这种极少的情况外,由情感问题引起的继发性获益的倾向都是短暂的。

    对患者来说,与情感困扰相联系的继发性获益有时严重干扰了患者的治疗。但是当患者充满挑战痛苦情绪的动机以及受到积极人格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长的内在压力调节时,这种继发性获益阻碍的程度会大为降低。然而,对于每个患者继发性获益的阻抗,治疗师要提前作好准备妥当应对。不管患者通过心理问题的表现而获得的好处多么有限,这种继发性获益必定对治疗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阻抗。只要患者需要治疗,治疗师的关注和尊重将会一直给患者提供有益的体验。因此那些好像能够随心所欲控制一切的患者,可能会阻抗治疗中的变革以便让治疗继续进行。这种对变革阻抗的特定模式对终止治疗有着明显的意义,第十二章将对此进行详细叙述。(二)对改变神经稳定状态的阻抗

    间接性获益产生的变革阻抗包括不愿意放弃病症带来的好处。正如上面所述,其他变革阻抗的重要根源是患者对自身利益损失的预期,这种损失对于患者来说是陌生和独特的。另外在治疗中,最普遍的阻抗是对将要改变当前的人际关系模式的阻抗,这种阻抗被称为对改变神经稳定状态的阻抗。

    患者在家庭、学校、工作或者休闲活动中,在和其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已经适应了自己的特质和问题行为,因此患者感到自己是能被他人接纳和宽容的,并且能预期自己每天的人际交往模式。神经处于稳定状态的患者甚至会被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看重,因为患者的缺点正好满足了这些人的需要。例如,一个不愿维护自己权利的男性患者可能会和一位迫使他人服从自己的专横跋扈的女性结婚。又比如:某个患者认为自己家庭的不幸导致自己的失败和怯于冒险的性格,他可能让某个家庭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替罪羊,让家人把其他个体或集体的障碍都归咎于这个人,将消极情感集中投向此人,否则家庭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员将因为找不到一个集中的靶子而相互攻击。

    由于患者已经适应了他们的状况,或者在因为自己的问题正好满足其他人的需求的时候,那些患者可能不愿冒险去破坏生活中的这种平衡。在治疗的早期阶段,患者这种不愿意改变经常会通过对变革不可预料性的茫然和忧虑的形式表现出来。患者会担心:“我不喜欢这样的我,但是至少我知道我自己期望什么而其他人又对我有什么期望;如果我改变了,我会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什么样子,其他人会对我有怎样的反应,我必须面对什么样的全新体验呢?”进入未经探索过的心理新领域必然会激起患者焦虑的情绪,那些喜欢冒险的患者在面对自己生活体验可能会增加的时候也会焦虑重重。因此,心理治疗可能从一开始就出现这种情况,尤其当患者渴望去改变,但又想避免不确定性时可能会暂时发生阻抗,对此,治疗师必须提前作好准备,帮助患者认识阻抗的根源所在。

    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患者行为开始出现改变。他们为了维护先前人际关系的模式不受破坏而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阻抗可能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尤其是治疗过程进一步朝着治疗目标推进会让患者生活中关键人物的需要不能再从患者那里得到满足。如果刚提到的那位消极的男性变得更加积极,那么他可能会激怒妻子并且令具有主导性的妻子感到失望:她感觉自己不被重视、没被满足、甚至有可能决定和他离婚。如果一个长期不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或不负责任的患者,通过实现令人羡慕的目标或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一个受尊重的社会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员,而不再是自己家庭中的一个替罪羊,那么这个转变很可能会增加家庭的不和,同时也会降低家庭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员对这个患者的兴趣。

    由于存在上述的可能性,患者可能宁愿继续维持自己的问题行为并且保持因问题行为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人际平衡,而不愿意改变行为,冒险破坏这个平衡的状态。如果是这样的话,治疗师必须思考是否鼓励患者继续进行治疗。患者会做得更好来追求自我实现而不去管人际的后果如何吗?或者患者还是将自己固定在当前的人际情境中,且认为为了改变行为而破坏平衡的做法,不管意义多么明显,都将会对心理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伤害?

    是迎接变革并且接受后果,还是保持现状避免冒险,患者有权作出最终决定;当出现紧急情况阻碍治疗时,治疗师不要冒昧地去替患者作决定。然而,治疗师能够而且应该影响患者的选择。无论是维持神经的平衡还是努力去改变它,治疗师认为患者最好的改变机会是在生活中找到满意的感觉。治疗师在治疗后的评价阶段通过这种准确的推断来帮助患者通过矫正自己的行为实现收益大于损失的效果。如果认为这种心理治疗是适合患者的,那么当为了维持神经稳定状态的阻抗发生时,治疗师通常要试图挽留患者。

    然而,评价不是十全十美的,治疗师的判断也非绝对的正确无误。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比如行为改变之后患者生活中出现偏离目标的干扰信息,就可能表明心理治疗并非最佳途径。治疗师必须作好准备去辨别那些明显的阻抗变革但并非荒谬的情况,相反这些情形可能表明了患者有根据地认为最好终止治疗的想法是合情合理的。不言而喻,这种有根据的决定应该和阻抗相区分,并且应该尊重它们代表的实际情况。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