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第十五章   心理变态的预…
第十四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三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二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一章    重性精神病
第十章    身心障碍
第九章    迷信行为与特…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
第六章 神经症
五章   性行为与性变态
  第七章   成瘾行为与赌博           ★★★
第七章 成瘾行为与赌博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专业教材 >> 正文
作者:王登峰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7 12:39:13
 

(三)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属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小剂量镇静,中等剂量催眠,大剂量可对抗惊厥和产生麻醉作用,过量会麻痹丘脑,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呼吸循环系统衰竭致死。镇静催眠药滥用问题的严重程度已超过阿片类,滥用者的数量仅次于酒精滥用,人们对镇静催眠药滥用这一变相吸毒行为没有深刻认识,许多人过量、长期和习惯性使用此类药物,出现耐受性和依赖性,突然停药后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焦虑、失眠加重、肌肉颤动、抽搞等戒断症状,继而更加大剂量,用药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瘾。如一位女大学生为克服失眠,自行服用安定数年,逐日增加剂量,直至每日需服30片安定才能入眠。滥用者以妇女和老年人居多,为了避免停药后的身心不适,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药物,结果除了,急慢性中毒外,精神异常或人格变态甚至自杀,使个人和家庭受到伤害。
         镇静催眠药种类很多,巴比妥类药有鲁米那、速可眠、硫喷妥纳等,这类药如和酒精同时饮用,会使人迅速中毒致死。由于它的毒性和依赖性大,逐渐被苯二氮卓类药取代,后者有利眠宁、安定等,它们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临床上使用最多的镇静催眠药物。这类药物副作用在一般治疗量时仅为头晕、困倦、乏力,大剂量可致共济失调、意识和精神障碍,偶见昏迷和呼吸抑制。它们也容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而且与酒精和巴比妥类有交叉耐受性,如一位副酒者需要更大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因此更易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用药过量中毒。要提高公众对镇静催眠药物副作用的认识,预防这类药物的滥用和依赖。
(四)摇头丸
         摇头丸是我国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毒品,它属于苯丙胶一类中枢兴奋剂,是甲基安非他明(俗称冰毒)的衍生物,英文缩写为MAD,它在西方已流行多年,80年代初进入美国,中期进入英国,90年代初传人亚洲。我国广州、上海和深圳等地近年来查获较多。摇头丸服用后15分钟表现出兴奋症状,精神紧张,心跳加快,出汗,眩晕,膛孔散大,坐立不安,情绪激动,言语不住,不知疲劳,听到音乐会不由自主地摇头和摆动身体,有的出现幻觉、行为失控和无法抑制的性冲动。药物作用时间可持续8小时以上。根据用药者的表现,摇头丸还有多种别称,如快乐丸、忘我、甩头丸、劲乐丸、狂喜、亚当、疯药、的士高饼干等,药物多为片剂,根据药品的颜色和图案,贩毒者又将其称为蓝精灵、蝴蝶、鸽子、小鸟、鲸鱼、恐龙、白天使和M药片等。这些众多的别称使药片的包装更加诡秘,难以查获。服用摇头丸显然是现代社会吸毒者吸毒的一种新形式,它的危害并不亚于吸食鸦片和大麻,应该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帮助人们识别这类毒品的面孔和危害。要从根本上控制摇头丸的流行,尚需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三 酒瘾                                                                                                               

        酗酒也会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瘾。由于酗酒者众多人们在观念上还难以接受它是一种吸毒行为。酒精对人脑组织的亲合力大,依次抑制大脑皮层、脊髓、延脑,导致神经、精神症状,提高痛阂。酒精虽具有镇静催眠作用,但不能作为镇静催眠药使用。酗酒会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失调,发生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显而易见。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中已将酒精中毒列入“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一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