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儿童发展类
    发表日期:2010年1月8日 编辑:shphao 有576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哲学观主导的人性观儿童中心论:人格的平等

当前,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一般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将儿童中心论作为一种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展开分析的。这很有必要,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于西方教育理论心理学化的倾向,本文将从多学科,特别是心理学的角度对西方“儿童中心论”的历史发展和中国当下境遇展开分析,以期展望一种教育观的“儿童中心论”。

西方理论的发生学分析:儿童中心论的三种视角和启示

西方教育历史上的儿童中心论是相对于上帝中心论和成人中心论而言的,是对中世纪流行的“原罪说”和“预成论”儿童观的反思与批判的结果。随着哲学、生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的发展,大致有人性观、生物观和心理观的三种儿童中心论。它们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儿童教育理论不断人性化、综合化和科学化的过程和结果。

哲学观主导的人性观儿童中心论:人格的平等

人性观的儿童中心论追求儿童与成人、儿童与上帝的世俗代言人之间人格上的平等。它首先是一种宗教哲学或政治哲学上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其次才是一种教育哲学。“原罪说”对儿童的看法实际上是一种性恶论的儿童观,“预成论”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身体大小和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已,它们不承认儿童的世界,认识不到儿童有自己独特的需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 变成了更以人为中心而很少以上帝为中心。人文主义教育家们反对宗教的“原罪说”,宣传要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自尊心,重视儿童独立自主的精神,但是“把儿童作为双亲的所有物来看的儿童观和中世纪以来贯穿基督教的原罪的儿童观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卢梭儿童中心主义教育主张的理论基础是卢梭的政治观和哲学观 I5。,即人在自然状态中具有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理性”和“良心”也是人生来具有的天性,他的《爱弥尔》就是为儿童伸张人权。儿童在教育中被作为和教师平等的人,但并不是发展、天性或心智上的平等。他呼吁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让儿童的天性和自主性得到自由和独立的发展教师要做儿童天性发展的辅助者和儿童信任与热爱的对象,而不是儿一89 —童天性的敌人和压迫者。受制于当时的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卢梭所论述的“自然”存在着明显的身心泛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历代的教育学者对儿童的“自然”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儿童中心论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学校干预方式(2010/7/25 22:29:28)[16761]
  儿童道德发育阶段理论(2010/7/21 16:27:03)[4843]
  同伴关系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2010/7/20 19:41:03)[6863]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特点(2010/7/16 8:05:21)[16695]
  重大危机事件对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2010/4/29 8:52:19)[330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