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人格心理学
    发表日期:2014年9月18日 编辑:shphao 有396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科赫特自体心理学的人格发展观简述

3.  夸大自体的发展以及心理结构的形成

初级自恋完美状态被打破后,个体为了保持内在的自恋平衡,一方面将自恋力比多投注于理想化双亲影像以满足自己的理想化需要,另一方面则投注于夸大自体来满足自己的映镜性需要(the mirroring need)。夸大自体是自恋力比多投注于个体本身所形成的,他的形成让儿童将自己看做是完美的,有力量的,并且将所有的残缺和不美好都归于外在。与理想化双亲影像一样,夸大自体也是自恋发展的必经阶段,二者是同时发生的。夸大自体与理想化双亲影像相比是更原始的自恋结构。

夸大自体表现为夸大和表现癖。科赫特认为这两个术语所涉及的是一群广泛的现象:儿童唯我论的世界观以及他被夸奖时表现出的无法掩饰的喜悦;偏执狂患者的严重妄想以及成年性错乱患者粗野的性行为;正常成年人对于自己的行动和成就的最轻微、最目标抑制(aim-inhibited)的非情欲(nonerotic)的满足等都属于这一范畴。由此可见,夸大和表现癖并非都是病理性的,也有健康的。只要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夸大和表现癖都属于健康的,如婴儿受到夸奖时无法掩饰的喜悦和成年人获得成功时的满足感;而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夸大和表现癖则是病理性的,自恋固着的表现,如成年人的变态性幻想和性行为等。

夸大自体的夸大和表现癖让儿童将视线聚焦于自己是否受到关注,是否得到赞扬,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来获得客体的肯定和表扬。这种需要不断得到肯定和表扬的需要也就是映镜性需要。例如,很多孩子会在幼儿园放学回家后立刻将当天获得的小红花拿给父母看。如果父母在此刻能够给予孩子极大的关注和称赞,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极大的满足;相反,如果父母态度冷淡甚至是用严厉的方式教导孩子"谦虚”,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失望和沮丧。

如果充当映镜性自体客体的父母人格相对完善,就能够神入的回应儿童的映镜性需要,理解儿童能力的弦耀,并且对儿童能力的发展和展示给予肯定。当然,父母对于儿童的夸大行为和好表现行为的回应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的,疏漏在所难免,进而产生对儿童成长有利的适度挫折。适度挫折可以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放弃过分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抱负,慢慢回归现实,正确的看待自己,形成现实的自体,开始釆取较为实际的行动来证实自己的能力,提高自信和自尊水平。而这一过程也是将外在的自恋结构不断的内化到自体的过程。科赫特认为,这一过程可以让整个结构最后整合进成熟的人格当中,并且为成熟人格的多个层面提供本能的能源,这多个层面主要是指与自我相协调(ego-syntonic)的志向和目标、个体活动的趣味性、自尊水平。原始的夸大自体融入到人格中主要促进人格的哪个方面成长,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不同。

3.1  前俄狄浦斯期夸大自体的发展

在生命最初阶段,婴儿拥有的是唯我论的世界观,即处于初级自恋阶段的婴儿认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不存在任何的界限。个体意识不到映镜性自体客体的独立性,而是将映镜性自体客体当作夸大自体的延伸。在婴儿的世界里,事物的出现和消失似乎都由他们的感觉和行动所掌控。值得注意的是,满足映镜性需要的自体客体和满足理想化需要的自体客体虽然在前俄狄浦斯期都被个体理解为与自己紧密相连,不分你我,但是在与这两者进行互动时,个体的主观体验是明显不同的。

在同理想化自体客体互动中,个体感到自己是理想化自体客体的一部分,个体因理想化自体客体的完美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而同映镜性自体客体的互动中,映镜性自体客体被理解为是个体的一部分,个体希望自己的成就被自体客体所赞颂。因此,在满足映镜性需要这个环节上,婴儿不仅幻想“你我不分”,同时幻想自己能够控制和操纵映镜性自体客体和外部世界。

在前俄狄浦斯期,当婴儿夸张的表现欲被映镜性自体客体(父母)理解,并给予及时的和适当的神入回应后,婴儿会感觉到满足和快乐,并且继续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当然,适当的回应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全盘接受婴儿的表现癖,父母作为独立和现实的个体必然会让婴儿一部分映镜性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使得婴儿开始逐渐放弃不切实际的夸大和表现癖,慢慢的接受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原始的夸大自体将不再仅仅是幻想,而是融入到人格当中形成志向(ambitions),通过调节中性化驱力来满足婴儿的映镜性需要。除了志向之外,我们前面提到的自我也能够中性化驱力。科赫特将自我和志向总称为“逐渐中性化的区域(area of progressiveneutralization)”,在这一区域中,“心灵深层和表层有着不间断的接触”,志向和疏导和修正婴儿的自恋需要,自我约束和抑制婴儿的自恋需要,这个过程让婴儿自恋需要的满足过程逐渐趋向于现实,并且开始与外界独立,自恋需要平衡的推动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3.2  俄狄浦斯期夸大自体的发展

俄狄浦斯期,原始的夸大自体的夸大和表现癖会表现为生殖器的勃起,勃起的阳具被儿童看作满足映镜性需要的载体。如果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映镜性需要遭受到适度挫折,那么儿童将放弃这一载体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是将夸大自体整合到现实自我(reality ego),儿童幵始学习制定确实可行的具体目标来指导切实可行的活动,以便获得成功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这一时期,满足理想化需要的自恋力比多在适宜的环境下也从原始的理想化自体客体身上撤回,理想化自体客体的期望和评价开始内化为超我中的自我理想(egoideal)。这里同样需要区别志向和自我理想的区别:理想引导人,志向推动人。更为重要的是,个体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完整的心理结构和统整自体。

3.3  夸大自体发展的不良发展以及相关自恋障碍

儿童的抚养者(父母)充当儿童的映镜性自体客体,如果在儿童表现自己的能力,渴望被关注和赞赏的时候父母能够神入的回应则会满足儿童的映镜性需要,促成志向和统整自体的形成。但是,如果映镜性自体客体本身的自恋需要未曾被得到适当满足,那么原始的夸大自体也就没有办法充分的整合入人格当中,而是存在自恋人格障碍。这样的映镜性自体客体也就无法神入的理解儿童展示自己能力,渴望得到夸奖的映镜性需要,更不可能对于儿童的需要作出及时的、恰当的回应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从而导致儿童映镜性需要的创伤性挫折。

映镜性需要若在自体性欲阶段遭受创伤性的挫折,会导致夸大自体无法充分整合到人格结构当中,自恋力比多继续固着于原始的夸大自体,个体躯体各部分的表象、各种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的表象就无法综合成统整自体,个体无法通过现实自我来调节、控制和中性化自恋力比多,而是继续处在分裂状态。

如果映镜性需要在俄狄浦斯期遭受挫折,夸大自体就无法融入到有意义的自我内容当中,自恋力比多便会固着于原始的目标上,儿童不能通过展示切合实际的能力来获得自尊,而是通过原始的方式展示幻想中的能力来获得自尊。在儿童展示夸大自体时,如果遭受到映镜性自体客体的拒绝和忽视,那么自我会压抑夸大自体,使之处在潜意识状态,科赫特称其为“水平分裂(horizontal splits);如果映镜性自体客体不仅不满足儿童的映镜性需要,反而把儿童当作自己的映镜性自体客体,那么儿童的夸大自体虽然活跃,却是与现实自我相分离的,导致“垂直分裂(verticalsplits)”。大多数自恋人格障碍患者的同时表现出“水平分裂”和“垂直分裂”,因此个体的行为常常反复无常,自相矛盾。一方面,当夸大自体出现在意识中又不受现实自我控制时,个体会表现出自负,自吹自擂;另一方面,当夸大自体被压抑时,个体又会出现低自尊、抑郁、消极、丧失工作热情的自恋匮乏症状。

如果映镜性需要在统整自体形成的自恋阶段遭受创伤性挫折,那么自体就存在分裂的倾向。自体分裂的感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空间上,个体会感受到身心失去统整性和整体感。主要会表现为疑病症,个体会时刻担心自己的身体出现病症,但是通过治疗却始终不见好转,治好了胃痛又会感觉到心痛,治好了心痛又会感觉到头痛;时间上,个体会感觉到失去延续性,对前途感到迷茫,感到未来难料,而产生焦虑和恐慌的感觉。

总的来讲,持续在映镜性自体客体关系上遭受创伤性挫折的个体,可能会产生三种人格形态。其一是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的依附于自体--客体上,并且常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同自体客体区分JT?来,他们毁灭性的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地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其二是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人格,他们隔离自己以否认自己对他人的过分的需要,并且避免被别人掌控欲摧毁;其三是渴求镜映(mirror-hungry)人格,他们坚持展现自己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常在忧郁的退缩和愤怒的冲动行为之间徘徊。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5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9]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5]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