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养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养成其健康的需要模式
1.正确认识自信心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它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上的,并非盲目自信。缺乏自信是低估自己的能力,高估并夸大了自己面临的困难的一种消极心理。培养自信心是克服自卑心理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高度的自信心意味着自己采取的信任、尊重和肯定的态度,也意味着对自己的实力有充分的了解、认识和把握。对于一个人来说,过去失败了多少次,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记住专心于成功的尝试。并不因失败而伤害自信。
2.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按照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人们常把失败归之于某种原因,而许多人的自卑心理是由于归因不当造成的。有的学生往往因为一场考试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这次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所以自卑者要善于归因,检查自己缺乏自信、产生自卑的原因,这样有助于克服自卑心理,认识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事实证明,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在学习实践中发展它,增强自信心,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些方面通过努力取得进步。
3.从培养兴趣入手增强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既可以转变学生厌学心理,又可以积累广博的知识,培养出多种才能,因而也就不会因知识缺乏和见识缺少而自卑。
4.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首先,注意首次的成功。成功了第一次,就会增强人的自信,从而积极主动地锻炼能力,最后让自信心代替自卑感。很多职高学生在初中功课就不好,是由于没有给他们足够数量的获得成功的机会,以致他们没有机会去发展成功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安排一些容易成功的工作。所谓成功的工作,是指学生们能够胜任,同时又能引起自发的学习兴趣的工作。培养学生成功的习惯,使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取得成功,并妥善地运用这些成功造成一种成功的气氛,这气氛就一定会延伸到做大事上去。其次,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教育学生要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用行动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卑感也就大大减轻了。成功经验的不断积累,便可以不断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