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正确运用归囚,克服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感,
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运动解剖学知识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遇到失败的情况,例如学习方法不当,自我控制能力差,对于问题无从下手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成不良影响,产生消极思维,不利于学生掌握和提高知识、能力。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归囚活动,作为对学生认知干预的措施,纠正心理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走上正轨。采取归因训练方法如下:i 给予积极、正面的反馈。学生学习中遇到失败和挫折,产生焦虑感时,教师指出其缺点,耐心提供正确的反馈,指导学生学习精神的转化。例如:讲授神经系统的内脏神经时,教材涉及的内容少,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对于布置的课题很难完成,学生会产生怀疑自己能力的想法,教师应结合教学,利用课件、运动医学知识和临床病症指导学生,并在语言上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头脑冷静地思考问题,树立学生不怕困难、勇于解决问题的自信心。ii 教师设置不同的目标,指明学习和研究活动中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分组,引导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胜利的喜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教师不能布置力所不能及的任务,要区别对待,讲清问题的各种困难,总结自身不足,鼓励学生知难而上,体验成功的快感。
2.5 加强心理技能训练
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竞技体育的运动科学化训练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心理技能的训练不是在短时间内掌握的,需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才能起效果,运动员经常通过心理技能的训练取得好的成绩,并解决心理问题。体育专业的学生从事运动解剖学学习时,长期加强心理技能方面训练,完善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培养综合素质,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的激烈竞争中取得心理优势,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体育专业的学生一般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学习运动解剖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信、易情绪化等现象。即使是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在解决解剖学问题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影响学习的效果。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同,采取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也不同。教师采用心理量表对学生的心理技能水平进行评价,找出差异,因人而异,囚材施教,区别对待。一些学生在课外已经把课上准备讲的内容背熟,应付自如,但当站在讲台上时,面对老师和学生们,脑子一片空白,根本就不知说什么,语无伦次,这是一种心理技能低的表现。学生在学习解剖学知识时,囚不懂而心烦意乱,学习过程进行不了,这是调整和控制心理过程及心理状态的能力差的表现。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心理技能训练,调整心态,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如当学生学习烦躁时,向学生讲授放松练习,加强唤醒水平的有效控制,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学习和研究;当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时,让学生掌握自我控制的方法,并进行表象练习,给学生设置具有挑战的目标,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提高学习过程的应激性等训练方法,这些都大大改善并加强学生良好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上述所讲问题,教师在课内外,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及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通过咨询给予认知指导和纠正。学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都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技能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建立学习、演讲、处理突发事件所需的心理模式,提高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进而改善心理因素和个性特征,同时在心理训练中追求迁移效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顽强的意志,处理危机的能力和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的态度等心理品质,为学生将来从容地应付工作和生活的各种挑战奠定优良的心理品质。例如,针对某一解剖研究课题,以心理教育方式将要求和目的告诉学生,使其心里有数。当学生没有按时解决问题时,给予惩罚或课后批评,督促改正错误;学生优异地完成任务则给予嘉奖,增强自信心,但应注意不要发生“奖励过度”的现象。个别学生或小组不能完成任务时,应给予指导、鼓励,纠正不良情绪发生,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积极运用心理技能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 结束语
在运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方法新颖多样化的前提下,运用心理学技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并提高自身的个人人格魅力,尊重学生,注重用语言艺术激励学生。积极要求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动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育学生大力应用和提高心理技能,转变学习思想和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稳定性和自学习惯,增强创新意识。
|